首頁 > 正文
花式“整活”的博物館如何持續“出圈”?

游客打卡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資料圖

  前有殷墟博物館新館亮相即爆款,後有三星堆博物館文創成頂流,這個暑期,全國各地博物館又火了,不少人“為了一座館,奔赴一座城”。

  重慶也不例外。自7月以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每日接待量均超過1.5萬人次,達接待上限,館內人潮涌動,館外隊伍綿延不絕;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短短一個多月參觀人數共突破152萬......

  為了最大限度滿足公眾參觀需求,重慶117家博物館一律取消預約,熱門場館延長開放時間。

  這場“博物館熱”緣何而起,又如何持續“出圈”?記者走訪了重慶多家博物館,探尋熱鬧背後的“冷思考”。

 01

  “小眾”變“熱門”

  博物館成年輕人“新寵”

  “人都要排到馬路上了,前些年幾乎沒見過這種場景。”面對只增不減的參觀人數,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不禁感慨,感覺過去較“冷門”的博物館,似乎“一夜火爆”。

  攜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上預訂國內暑期博物館門票的人次同比去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博物館門票預訂量超過主題樂園,在所有景區類型中排行最受歡迎第一位。而這背後,正是基於“80後”和“90後”成為文博游的主要參與者。

  在大眾點評筆記頻道,以“100家暑期必逛展覽博物館”為話題的討論熱度飆升,“學生黨必逛展覽博物館”等內容成為了“博物館文化漫游指南”,引導着年輕學子到博物館探尋歷史痕跡,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80後”“90後”延伸至學生群體,為何博物館會成為年輕人“新寵”?在記者採訪過程中,不少重慶市民都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博物館是人們以最快速度了解一個城市文化發展脈絡的途徑。”市民葉爽説。重慶某高校大二學生龍言也有類似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感受着城市的魅力,享受着內心的收穫。”龍言認為,博物館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場所,能從中汲取力量,開闊視野。

  中國旅游研究院長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羅茲柏則&&,博物館熱是年輕一代文化需求轉變的必然結果。“隨着年輕人審美品味提升和對知識探索慾望增強,他們渴望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找寧靜的文化空間,博物館恰好滿足這一需求。”

  在羅茲柏看來,供給端的改變,也是博物館火爆的重要推手。過去,博物館數量有限,展示方式較為傳統,功能單一,使得其受眾範圍相對較小。而如今,博物館通過豐富多樣的展覽內容和形式,以及各類研學活動的開展,拉近了觀眾與文物的距離,使得博物館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總的來説,博物館從小眾到熱門的轉變,是年輕一代文化需求變化的反映,也是博物館行業自我革新的成果。這一現象預示着,在未來生活的文化體驗中,博物館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02

  “單一”到“多元”

  博物館逐漸融入公眾生活

  從單一到多元,博物館的轉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踐。

  在此過程中,科技的加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全息投影、虛擬現實、多媒體沙盤等數字技術的應用,不斷為博物館增光添彩。

  “數字敦煌”線上博物館以3D全景展示10個朝代、30個洞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讓兵馬俑可以“開口説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混合現實(MR)技術,應用到清末時期的《增廣重慶地輿全圖》中,觀眾可通過全息設備置身於清末時期的重慶街道......

  科技賦能的博物館創新,得到了業界和公眾的廣泛讚譽。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牟豐京館長曾&&,數字化的思維方式,不僅能有力助推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也能為廣大觀眾提供更多的獲得感。

  此外,博物館還推出系列研學活動、文化講座等,成為“行走的課堂”。例如,今年暑期,重慶全市博物館集中打造“暑期研學季”,策劃推出45項研學活動和互動體驗項目,豐富學生暑期文化生活。

  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紅岩文物遺址探訪員招募”系列活動,以“紅色三岩”作為依託,開展紅岩紅色文物遺址探訪;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展的“紋飾拓印”——拓印體驗活動,通過拓印體驗,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重慶自然博物館“化石小獵人”戶外化石體驗活動,通過化石挖掘、化石修復實踐等環節,讓孩子們掌握化石的挖掘技巧,深度體驗化石修復和古生物知識探究樂趣。

  這些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收穫知識,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的創新並未止步於展覽和教育活動,文創産品的開發也成為新的亮點,引領國潮消費新時尚。

  例如,故宮博物院的口紅、故宮國風膠帶上架即售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小粉爐冰箱貼供不應求,多次斷貨。這些都彰顯了文化産品市場的強勁活力,以及文創在文化傳播中的獨有魅力。

  顯然,從文物的陳列室,到如今集教育、娛樂、休閒於一體的文化空間,博物館正不斷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號。

  03

  “創新”更“用心”

  博物館數字化轉型勿忘文化初心

  不過,“博物館熱”的背後,仍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

  羅茲柏指出,尚有些博物館在展陳現代化轉型提質過程中,相對局限於一般性形式化表現的更新與升級,存在展陳內容與主題價值的深層次發掘提煉不足,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和美學場景氛圍營造,對展陳內容的大眾化溝通匹配與支撐的不足等現象,不同程度導致博物館對訪客的吸引力受限。

  他認為,博物館的核心是知識傳播和文化體驗,創新的同時更應該用心。因此,在硬體升級的基礎上,展陳設計必須專業化,針對不同展品內容,讓其價值得以充分展現。

  這也對從業人員提出更高要求。羅茲柏説:“博物館的服務者和管理者需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以敬畏之心對待文化,切實履行傳播和傳承職責,要做到隨時為觀眾答疑解惑,讓觀眾享受到賓至如歸的用心服務。”

  此外,越來越多人涌向博物館,也為博物館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如此龐大的參觀人數也引發了諸多問題。網絡上,關於“博物館人多體驗感差、難預約”的討論層出不窮,安全隱患也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

  游客在博物館參觀。資料圖

  針對以上問題,羅茲柏建議,博物館在落實“限量、預約、錯峰”原則的基礎上要保障充足的開放時間,加大服務力量,優化觀眾入館流線,適時啟動分流疏導等應急措施,保證觀眾的參觀體驗。

  “博物館熱”的興起,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它揭示了公眾對文化教育的渴望,也暴露出博物館服務的不足。未來,博物館如何在滿足大眾需求與保持專業性之間找到平衡,仍是行業持續關注和探索的課題。

  記者 吳禮霜 董進/文

編輯: 李海嵐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