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日,市民在精典書店內選購圖書。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是很多人的合力創造了今天的精典,感謝26年來所有支持精典的讀者和朋友。”8月3日下午,南濱路精典書店精典大講堂,面對眼前數百位聽眾,書店創始人楊一感慨萬千。
當天,走過26年的重慶精典書店,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時刻:以1元錢的象徵性價格,楊一將精典書店品牌正式轉讓給新山書屋創始人李暉。
作為重慶文化地標,曾獲評“全國最美書店”的精典書店,被視為重慶讀書人的“鄉愁”。
交接儀式現場,李元勝、吳景婭、馬拉等知名作家、詩人、藝術家都趕來祝福和見證。“這場交接本質是傳承,讓精典徹底成為重慶的城市文化品牌,傳承書香,傳承城市文脈。”楊一説。
一家書店
26年來它已成為無數重慶人難以割捨的情懷
從1998年解放碑民權路的一個300平方米小店起步,到今天南濱路上一家著名的地標性複合型書店,26年來,精典書店已經成為無數重慶人精神世界裏難以割捨的情懷。
交接儀式以老朋友聚會聊天的方式進行。楊一首先上&,深情地將他與精典書店26年一路走來的點滴娓娓道來。
楊一坦言,在傳統閱讀式微、實體書店普遍不景氣的當下,儘管他全力以赴,但多年來,書店的發展始終面臨挑戰。商業利益難以維持,個人情懷也無法長久支撐,是與讀者之間相互感動的力量,支撐着他走到今天。
轉讓固然不捨,但嚴峻的現實讓楊一意識到,自己到了該退休的時刻。
“一方面是年齡的原因。另一方面,我確實跟現在的年輕讀者有代溝了,時代發展很快,年輕人的閱讀、購書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我還沒有完全了解年輕人的閱讀習慣和購書方式,不知道怎麼面向他們做閱讀推廣,這是一個大問題。”
一個選擇
以1元的價格轉讓精典書店品牌
楊一坦言,之前決定要卸任的時候,他其實面臨兩種選擇:要麼直接關店,要麼為傳承找到合適的人選。
他説:“我選擇的不是關掉,而是傳承。正如作家馬拉當年給精典寫的詩裏所説,精典書店對於讀書人來説是一種鄉愁,如果我關掉它,可能會讓很多人的鄉愁,硬生生多了一道傷疤。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另外,我意識到,精典書店這個品牌不應該是我個人的,精典本來就屬於重慶,應該徹底成為重慶的公共文化品牌傳承下去。”
於是,今年4月,楊一開始琢磨這個事情。他最終決定,以1元的價格把精典書店品牌轉讓出去,傳承下去。
他給潛在傳承方提出了兩個條件:第一,精典書店不允許改名;第二,接手的主理人未來如果不想繼續經營,同樣只能以1元的價格轉讓書店品牌。
一場接力
讓“精典”作為重慶的公共文化品牌傳承下去
比楊一年輕14歲的李暉最終成為傳承的理想人選。跟楊一一樣,李暉也是重慶實體書店領軍人之一。
李暉説,精典書店奠定了他對“一個好書店”的理解——2003年創業開書店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向楊一請教,“今年4月跟楊老師協商傳承事宜時,我覺得自己作為一名從業21年的重慶書店人,有一份傳承的責任。”
李暉&&,他跟楊一很快取得了共識,“以後的精典書店既不是楊老師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屬於重慶的。楊老師用26年時間跑完了這場馬拉松的第一棒,我跑第二棒,任務很明確,就是要讓精典書店具有‘自我造血’機能,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後,我還要尋找合適人選跑第三棒,來繼續完成大家共同的希望和期待。”
如何“造血”?李暉通過調查分析發現,精典書店對“60後”“70後”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但對於“90後”“00後”的影響力較弱。
他&&,未來的精典書店要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書店,擴大書店在年輕人中的品牌影響力,“為此,除了在選品上下功夫,還要跟‘怪獸部落’等青年社群聯動,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書店、愛上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