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提出,要努力建設內陸現代服務業發展先行區
把握“急”與“機” 重慶這樣發展現代生産性服務業
《重慶市加速推進現代生産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近日印發。《行動方案》提出,重慶將努力建設內陸現代服務業發展先行區,力爭到2027年,生産性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超過60%,基本形成20個百億級規模、具備較強行業競爭力的生産性服務業集聚區,培育生産性服務業領軍企業100家。
重慶為何急於加速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全市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態勢如何,呈現哪些特點?與發達地區相比,重慶生産性服務業存在哪些短板,機遇何在?7月30日,記者就此採訪了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總經濟師余貴玲。
“攻克重慶經濟結構轉型難題的一把鑰匙”
生産性服務業的重要性,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出:2023年,重慶生産性服務業主要行業增加值近7000億元,佔全市GDP比重約23%,佔全市服務業增加值比重42%左右。
“當前,生産性服務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余貴玲指出,對重慶而言,現代生産性服務業是攻克經濟結構轉型難題的一把鑰匙,是重慶建設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不可或缺的一環。
余貴玲稱,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的關係正逐步從工業化初期的“需求依附”“相互支撐”,上升到工業化中後期的“發展引領”階段。
特別是對於當下及“十五五”時期,重慶正經歷着從製造到服務、製造業自身高端化深度轉型的關鍵時期,面臨不少突出問題。比如,重慶製造業佔GDP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還沒有形成萬億級産業集群;整體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製造業品牌較少等。
這些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就在於生産性服務業發展得還不夠充分。
此外,發展現代生産性服務業是重慶發展新質生産力、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路徑。
比如,對於科技創新從“0”到“1”再到“100”整個過程,需要科技研發試驗、科技推廣等“成果轉化”能力,也需要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認證等“系統整合”能力,這些都依賴於現代生産性服務業的支撐。
同時,發展現代生産性服務業是提升重慶外貿競爭力的強大助力。
近年來,全球服務貿易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已成為一個區域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重要體現。
重慶作為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城市,服務貿易總額不斷提升,從2019年的678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796.3億元。但從行業內部結構看,以工業設計、物流運輸服務為主導,保險、信息等技術和知識密集型行業發展優勢不明顯,高端複合型人才相對匱乏,“樞紐”功能仍未充分發揮。
“具有區域特色的服務品牌正加速崛起”
“當前,重慶生産性服務業發展呈現差異化發展態勢,正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産業品牌。”余貴玲分析。
比如,2023年,全市金融業增加值2591億元,同比增長5.2%,佔我市GDP的8.6%,佔全國金融業增加值的2.57%。全國首個全省域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起步,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步伐提速,正加快形成比較優勢。
又如,2023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191億元,同比增長9.8%,佔全國的2.06%,物流樞紐和通道功能建設成效突出。重慶成功創建全國首個“五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中歐班列(成渝)穩定運行線路超50條,覆蓋歐亞110個城市,開行量佔全國23%;西部陸海新通道對外通達123個國家和地區的514個港口。
再如,重慶工業與創意設計服務的特色也很鮮明,相繼建成重慶設計公園等産業園區、眾創空間、孵化基地等載體300多個,集聚設計企業5萬餘家,從業人員50余萬人,建成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1家,全市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業總産值超過2000億元,成為全國第五個、西部第一個設計之都。
不過,與發達地區相比,重慶生産性服務業的劣勢和短板也很明顯。
首先,産業能級差距還比較大。比如,2023年我市生産性服務業增加值不到7000億元,周邊的四川、湖北、湖南均達到萬億級規模;生産性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僅22.8%,而上海、天津這一數字是48.9%、40%。
其次,高能級服務平台布局不足,尤其缺乏影響力大的科創平台。比如,國家工程研究(企業技術)中心10個,僅佔全國的0.5%;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2個,僅佔全國的2%。
最後,龍頭企業缺乏,品牌競爭力不強。比如,在2023年度“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競爭力百強企業”榜單中,重慶企業無一入選;全市A級物流企業僅91家,而湖北達到800家,湖南、四川各300家;缺乏全國知名本土服務品牌,2023年為我市提供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的134個供應商中,市外企業佔70%。
“加速繪製重慶生産性服務業地圖”
“無論是從國內外發展環境機遇,還是從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緊迫需求來看,重慶現代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前景都很廣闊。”余貴玲指出。
她建議,重慶要瞄準2027年生産性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超過60%的總體目標,細化行業發展路徑、加大行業集聚區建設、增強領軍企業培育和引進力度。
具體來看,重慶應突出“三個導向”,加速構建全市生産性服務業新體系。
突出“融合互促”導向。重慶應加快推進國家級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建設,大力發展科技研發等重點行業;推動兩業融合試點項目創新發展,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産業鏈優化整合和數字化轉型,培育發展供應鏈管理服務、軟體和信息服務及數據資源服務業態。
突出“特色集聚”導向。重慶應聚焦不同區域製造業發展基礎以及産業轉型升級需求,繪製全市生産性服務業地圖。比如,中心城區應重點提升服務能級和輻射功能,集聚科技研發等價值鏈高端生産性服務業;而在渝西地區,可重點推進兩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等;渝東新城應重點推進集聚發展,突出現代物流、低碳環保等;山區庫區重在激發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潛力,發展産業電商、農業社會化服務等。
突出“改革開放”導向。重慶要深入推進新階段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推動落實全國版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高標準建設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大力推進制度型開放,深化與RCEP成員國的合作,特別是加大渝新等合作力度,積極對接高標準國際規則。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實習生 黎好
一圖讀懂《行動方案》
總體目標
到2027年,我市生産性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超過60%,基本形成20個百億級規模、具備較強行業競爭力的生産性服務業集聚區,培育生産性服務業領軍企業100家。
3大舉措
1.促進産業協同和融合創新,推動産業體系由“製造”向“創造”躍升
重點發展6個行業:
■科技研發服務業 ■工業設計産業
■檢驗檢測産業 ■智能運維服務業
■低碳環保服務業 ■工程技術服務業
到2027年,全市——
■新增規模以上科技研發服務業企業500家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實現550億元左右
■集聚工業設計相關機構和企業達500家以上
■建成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5家左右
■文化創意及工業設計相關企業服務總收入超過3000億元
2.加快産業鏈優化整合和數字化轉型,引領産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重點發展5個行業:
■總集成總承包服務業 ■供應鏈管理服務業
■産業電商服務業 ■軟體和信息服務業
■數據資源服務業
到2027年,全市——
■新培育總集成總承包服務企業10家
■建設10家鏈網平台工廠
■網絡零售額達到2700億元
■打造12個具有一定規模的跨境電商産業園
■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新增企業上萬家,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400億元
3.優化提升功能性服務支撐,提高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
重點發展7個行業:
■生産性金融服務業 ■現代化物流業
■商務會展服務業 ■人力資源服務業
■生産性租賃服務業 ■會計審計稅務服務業
■法律和知識産權服務業
到2027年,全市——
■金融資産規模達到11萬億元
■金融業增加值達到3800億元
■社會物流總費用佔GDP比重下降至13%左右
■經UFI(國際展覽業協會)認證的會展項目達到5個
■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營業收入超過1500億元
■每年幫助實現就業或流動達到500萬人次
8大重點工程
數字賦能提升工程 經營主體培育工程
平台載體支撐工程 産業深度融合工程
區域協調發展工程 就業創業促進工程
開放合作拓展工程 人才體系驅動工程
文字來源:唐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