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亞洲跳繩錦標賽 黔江一小學斬獲3金3銀3銅

  亞洲跳繩錦標賽上,黔江一小學培養的隊員斬獲3金3銀3銅

  “如果訓練量常人都能承受,冠軍憑什麼給你”

8名來自黔江區新華小學的中國跳繩國家隊隊員與帶隊教練在賽場外合影。(受訪者供圖)

隊員們在進行日常訓練。(受訪者供圖)

  3金3銀3銅!7月28日,在日本川崎舉行的2024年亞洲跳繩錦標賽落下帷幕。比賽中,中國隊捷報頻傳。由重慶市黔江區新華小學培養並輸送的跳繩小將為中國跳繩國家隊斬獲3金3銀3銅。

  7月30日,記者&&上剛抵達上海的新華小學跳繩隊教練嚴靜。他&&,跳繩隊招的都是一群“平常”孩子,他們經過長期的刻苦訓練,在這次國際賽場上大放異彩,作為教練,他由衷地為他們感到驕傲。

  8名新華小學學生入選中國跳繩“天團”

  亞洲跳繩錦標賽由亞洲跳繩聯合會主辦,每兩年舉行一次,是亞洲地區最高水平、影響力最大的跳繩國際賽事之一。本次比賽共有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印度、馬來西亞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700余名運動員參加,共設置了30秒單搖跳、3分鐘單搖跳、個人花樣等16個項目,按照年齡分設9—11歲組、12—15歲組、16歲及以上組。

  亞錦賽開賽前夕,全國組織選拔賽。經過遴選,新華小學共有龐雅婷、謝曦佩、楊駿騰、鄧朝陽、徐智凌、徐蕊萱、鄧以辰、尤芃森8名學生入選國家隊,與來自全國各省市的260名跳繩選手組成中國跳繩“天團”。比賽中,中國隊的表現一次又一次征服現場評委和觀眾,最終累計榮獲65金、43銀、36銅。

  來自新華小學的選手們的表現非常亮眼。當地時間7月26日,在9—11歲組三人交互花樣跳繩項目中,楊駿騰、尤芃森、鄧以辰第一次合作,代表中國隊站上賽場。只見楊駿騰、尤芃森兩人並肩而立,手中的繩子如同兩條舞動的龍,上下翻飛。隨着節奏的變化,三人時而同步跳躍,時而交錯換位,每一次的配合都天衣無縫,展現出驚人的默契與技巧,最後如願摘得冠軍。

  隊員每天訓練3小時

  “8個人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他們中不少是首次參加這項賽事。”談起自己的愛徒,嚴靜打開了話匣子。

  1998年,嚴靜大學畢業後進入新華小學成為一名體育教師。2012年8月,嚴靜被區體育局抽調到重慶培訓花樣跳繩項目。從那時起,他對跳繩項目産生了深厚的感情。

  跳繩器材簡單,隨處可跳,易普及;跳繩也是中考項目,學校、師生、家長大概率會支持。更重要的是,跳繩有利於增強孩子的心肺功能,同時對協調、力量、耐力等有整體提高。嚴靜産生了一個念頭:把花樣跳繩引進學校。

  當年秋季開學,嚴靜便開始組建跳繩隊。嚴靜&&,一般而言,優秀的苗子最開始都對跳繩不太感興趣,招進來的隊員大多個子不高。

  新華小學是一個“生多地窄”的學校,不太大的運動場要同時滿足籃球、足球、田徑等活動開展,跳繩訓練常常只能在綜合樓的門廳、過道上進行。十余平方米的門廳、一兩米寬的過道,還要避讓進出的老師,一到雨天,門廳路面還會因鞋子帶進的雨水變得濕而滑,這些都給訓練帶來不小困難。

  在日常的訓練中,嚴靜對隊員的每一個動作都力求精準。“既然開展了這個項目,就要把它辦好。”嚴靜常常和隊員們説,“&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刻苦訓練是每一位運動員的必修課,如果你的訓練量常人都能承受,冠軍憑什麼給你?”

  為了不耽誤學習,隊員們都是利用課餘時間訓練,每早上開課前的2小時及放學後的1小時,風雨無阻。也正是這“黃金3小時”的訓練,讓隊員們一次又一次站上了不同賽場的領獎&。

  教練獨創“速跳技術”

  十餘年來,嚴靜帶着隊員們征戰了無數比賽。然而,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建隊那年年底,跳繩隊第一次參加重慶市中小學跳繩比賽。

  “通過那次比賽,我才知道差距太大了。”嚴靜説,那之後,他才了解到繩按材質可分為棉繩、膠繩、珠節繩、鋼絲繩,跳法也分個人花樣、同步花樣、交互繩花樣、車輪花樣等,不同的花樣應使用不同材質的繩。

  回到黔江,嚴靜就向學校申請找廠家定制專業跳繩器材,並請來專業教練對學生進行訓練,他自己也開始認真學習力學、人體學等專業知識,反復觀看國內外跳繩相關的比賽視頻,並多方向國內外跳繩教練請教學習。在多次總結和實踐後,他發現通過縮短繩的半徑,採用屈體跳的方式可更好地提升成績,也對隊員身體更有利。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摸索和改進,“嚴式單搖速跳技術”形成。從2014年至今,“嚴式單搖速跳技術”多次在國內國際賽事上亮相,得到了跳繩專家的肯定和認可。在此次比賽之前,新華小學跳繩隊已經5次參加國際大賽,斬獲15金6銀5銅,打破3項亞洲紀錄2項世界紀錄,在全國大賽奪得78枚金牌135枚獎牌。

  如今,在黔江區,只要一提到新華小學,大家自然而然會想到跳繩。嚴靜説,去年,學校新修了跳繩綜合訓練館,今後,他還要把本土民族音樂、擺手舞、土家民俗等融入花樣跳繩中,更好地傳承民族跳繩文化。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志峰 實習生 李奕霏

編輯: 劉文靜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