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是近來的一個高頻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7月23日上午,重慶市委召開全市領導幹部會議,傳達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時強調,要聚焦完善高水平內陸對外開放新體制打造標誌性成果。
前不久,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重慶港水運口岸擴大開放萬州新田港區、涪陵龍頭港區、江津珞璜港區3個港區。至此,重慶開放口岸數量增加至7個,位列西部內陸第一。
口岸通則貿易興。開放口岸的增加,將為重慶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帶來哪些好處?重慶又應怎樣借此契機,把開放的大門開得更大?

▲2024年5月5日,重慶果園港,集裝箱碼頭有序作業。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推動重慶建設引領內陸、服務全國、鏈結全球的國際開放門戶,口岸是關鍵。一次性獲批3個開放口岸,重慶為何能夠獲此殊榮?
以一域服務全局,獲批口岸是“重慶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的生動體現。
重慶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上,也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中歐班列集結中心、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區位優勢突出、戰略地位重要,一直承擔着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的重任。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渝視察,賦予重慶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兩大定位”。爭取新田、龍頭、珞璜3個港口獲得對外開放,正是重慶扛起使命擔當的具體實踐。
堅持高水平開放,一次獲批3個開放口岸,重慶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更進一步。
近年來,重慶為了夯實高水平開放的基礎,一直在着力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健全現代流通體系,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比如,對外開放通道越來越密。重慶先後打通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與長江黃金水道及空中航線聯動。其中,中歐班列(渝新歐)已穩定運行線路超50條,輻射近40個國家和地區;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超500個港口。
重慶還是全國唯一兼有港口型、陸港型、空港型、生産服務型、商貿服務型“五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此外,重慶還聚焦打造“一樞紐、兩中心、多節點”的口岸開放體系……不斷完善的國際物流大通道體系,為重慶高水平對外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促進高質量發展,增加開放口岸的數量,也是重慶開放氛圍日漸濃厚的縮影。
在奮力追求高水平開放的路上,一次次國際合作、一場場國際盛會、一個個發展機遇也接踵而至,重慶對外高水平開放的氛圍正越來越濃,而擴大開放口岸,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今年上半年,從德國總理來訪到重慶躋身外國旅客熱門入境城市前十;從重慶國際友好城市合作大會、第六屆西洽會等國際展會賽事密集登場,到全球最大物流公司馬士基集團等國際巨頭決定加強同重慶的合作……這背後凸顯出重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也是重慶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

▲2024年6月24日,團結村中心站一片繁忙。郭晉 攝/視覺重慶
不沿邊不靠海的重慶,從未停止與世界連接的腳步。這次重慶奮力爭取開放的3個港口,將給重慶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
就企業而言,可降低“走出去”與“買進來”的成本。城市化與區域創新極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重慶大學教授姚樹潔&&,隨着重慶的區域協調發展,如今除了主城都市區,渝西、渝東南、渝東北等片區也有諸多企業在“長高長大”,成了重慶經濟發展的“後起之秀”。對於“走出去”和“買進來”,它們也有着較大的現實需求。
相關口岸的增加,可以方便它們就近“開放”,降低企業成本。比如,落戶於江津珞璜臨港産業城的玖龍紙業(重慶)有限公司,是全球産能排名領先的造紙集團——玖龍紙業公司在中國最大的生産基地,其原材料來自全球各地。口岸開放後,來自泰國的進口紙漿可直達“家門口”清關,運輸成本將進一步降低。
對長江航運,可進一步發揮“黃金水道”的“黃金效益”。長江“黃金水道”為重慶提供了便捷的航道條件,對重慶的經濟發展一直髮揮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此前長江重慶段僅有果園港1個水運開放口岸,難以滿足企業通過長江水運就近、便捷開展進出口業務需求。
隨着新田、龍頭、珞璜3個港區獲批正式對外開放,重慶將有望增加長江航運量、優化航線布局,進一步挖掘長江“黃金水道”的發展空間,提亮“黃金水道”成色。
從對外開放來看,可為重慶經濟發展帶來新動能。姚樹潔&&,這些新口岸的開放不僅擴大了重慶的對外開放門戶,還從多個方面促進了內陸開放綜合樞紐的打造,為重慶的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比如,新增口岸使得重慶相關地區的貨物進出口更便捷,縮短了與國際市場的距離,有助於重慶企業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另外,還可直接推動倉儲、運輸等相關産業發展,拉動相關地區的經濟增長,進一步提升重慶區域競爭力,使其在中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範圍內更具吸引力。

▲2024年6月17日,九龍坡區黃磏港項目工地,現場正在加緊進行港口配套建設。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在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過程中,融入國際經濟大潮,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至關重要。
此次增加的開放口岸,對重慶經濟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個重要機遇,但如何把政策優勢,真正轉化為開放優勢以及發展優勢,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關鍵。
加強“軟”“硬”設施建設,讓重慶企業“買賣全球”更暢通。目前,新田港、龍頭港、珞璜港的相關建設工作已經啟動。姚樹潔認為,在建設相關口岸基礎設施時,還要做好其他配套的“硬聯通”與“軟聯通”。
今年5月,萬噸級海船“創新5”號首次抵渝,對長江航運以及今後的重慶對外開放都有較大積極意義,但要想進行常態化運行,還需在優化航道、提升通航能力方面下功夫。另外,還應借數字重慶建設的契機,建設“口岸開放一件事”等數字化管理服務平台,加快通關效率,提升企業和供應鏈的響應速度。
發展口岸經濟,讓相關産業“拔節生長”。只有産業繁榮興盛,才能提升口岸的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而用好口岸的前提,也正是發展好口岸經濟。
姚樹潔認為,重慶可依託口岸優勢,借助國家戰略腹地建設以及産業轉移的機遇,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産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比如可借助江津珞璜港區,加快發展汽車製造、化工等産業,形成産業集群效應。另外,還需積極培育跨境電商、現代物流等相關産業,為口岸經濟注入新活力。
在“口岸之外”下功夫,全方位地提升開放意識。“重慶造”想全方位地走出去,不僅要對開放有深刻的認識和全面的把握,還需積極營造多元化、包容性的開放氛圍。
比如可進一步借力西洽會、重慶國際友好城市合作大會等國際會議和論壇,加強與國外城市、企業的交流合作,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和管理模式;又如還可通過培養開放型人才,特別是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投身到重慶對外開放事業中來。
另外,還需推動“制度型開放”,營造國際商業文化和營商環境,從而更深層次地與國際接軌,提升城市的整體競爭力。
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現代化新重慶的重要抓手。新的開放窗口剛剛打開,如何讓重慶經濟這艘大船,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還需我們以開放的心態、開放的意識,向着“大海”的方向,揚帆遠航。
新重慶-重慶日報原創 周寶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