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酷暑,熱浪滾滾。電力企業保障城市“迎峰度夏”任務在肩。
涪陵區白濤工業園區臨港組團內的重慶陜渝臨港熱電有限公司開足馬力——在保障現有17億千瓦時/年發電能力的同時,又投資3000多萬元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環保標準,還籌備新增一發電機組以增強企業生産力。
然而,這家公司在去年5月之前曾一度生産停滯,瀕臨破産……
優質能源企業
資金鏈斷裂瀕臨破産
重慶陜渝臨港熱電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中機龍橋熱電公司(以下簡稱中機龍橋),成立於2011年。中機龍橋主營火力發電、供熱、港口經營等業務,是涪陵區重點國有能源企業,其名下的熱電聯産項目是重慶市重點能源建設項目,到2020年年産值已達7億元。
“我們公司2014年投産後,便擁有了每年17億千瓦時的發電能力,同時可供熱40萬噸,曾連續兩年被評為涪陵區創新十強企業。”在中機龍橋工作10年,從生産巡檢走上黨委書記、總經理崗位的張文超談起公司曾經的輝煌,語氣裏依然留有自豪。
2020年6月,中機龍橋的實際控制人因流動資金不足,加之公司對外承擔擔保責任,導致資金鏈斷裂。2021年3月,該企業欠款近40億元,無力償還,生産經營一度停滯。
“如果廠子垮了,就影響300個職工家庭的生計!”無奈之下,滿心焦慮的張文超找到了園區管委會,希望能夠得到政府的幫助。
2021年3月,涪陵區政府成立“助企紓困轉型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園區管委會也成立了“中機龍橋熱電公司問題處置工作領導小組”。
精準“把脈”
創新“分板塊出售”模式
“我們介入後,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維持企業運轉,保障熱電供應鏈不斷。”涪陵區政協副主席、白濤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胡濤介紹。
為此,中機龍橋工作專班馬上&&了委託代加工企業進駐。同時,“我們迅速尋求到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重慶破産法庭的依法適度指導,逐步推動了該公司預重整並順利轉重整。”胡濤説。
“精準識別企業陷入困境的原因才能開出‘治病良方’。”在收到中機龍橋重整申請後,承辦法官周爽及合議庭成員多次到企業、園區及其管委會進行走訪調研,精準找到了“病因”——控股股東債務風險傳導造成財務困境。“及時斬斷關聯企業間的債務傳導風險,是維持電廠正常生産經營的關鍵。”周爽説。
“中機龍橋負債規模大,303個債權人訴求不一。”周爽告訴記者,為盡量保持其運營完整性,法庭打破了慣有做法,將企業資産分為“運營板塊”和“非運營板塊”,並對“運營板塊”進行整體出售。
引入上下游企業聯合投資
實現“無痛”重整
重整思路確定後,招募戰略投資人便納入了議事日程。
“為降低煤炭價格和電力入網銷售的影響,我們一直將爭取上游煤炭企業和下游電力企業聯合投資作為優先選擇。”破産管理相關負責人張文騫稱,通過公開招募,引入了重慶陜渝臨港熱電有限公司進行戰略投資,並於2023年3月28日,雙方簽訂正式重整投資協議。
“相較於傳統的股權承債式重整,投資人僅接手‘運營板塊’,切斷了與原有債務人有關的潛在債務風險,從根本上化解債務人財務危機,也消除了投資顧慮。”周爽説,而“非運營板塊”對投資人的資金需求更小,也便於投資人快速輕裝上陣,企業因此能夠實現“斷尾求生”。
去年4月12日,債權人表決通過重整計劃;當月28日,重慶五中院裁定批准重整計劃。
如今,該企業破産重整順利完成,不僅充分保障了職工的就業穩定和下游煤電用戶的持續經營不受影響,也維護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
“重整期間我們員工沒受影響,照常上班,照常領工資。”該公司老員工傅紅笑着説,“雖然廠名換了,但不僅保住了我們的飯碗,還漲了工資,大家也更有盼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