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1日,兩江新區龍盛新城,太藍新能源重慶生産製造基地二期工廠項目正在加緊施工。該項目以生産乘用車動力電池為核心,達産後可以配套約4萬輛綠色車型,年産值超20億元。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面探索新路子,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正在成為重慶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要路徑之一。
7月16日,市經信委公示2024年度市級綠色製造示範名單,評選出最新一批市級綠色企業、綠色園區,包括重慶雷士照明、重慶小葵花兒童制藥等70家企業,以及沙坪壩工業園區、奉節縣生態工業園區等5個園區榜上有名。
綠色産業發展之路如何走?近年評選出的一大批市級綠色企業、綠色園區有哪些發展啟示?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技術向綠
渝企綠色生産漸成趨勢
7月16日,位於巴南區的重慶百亞衞生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百亞)衞生用品生産車間,每條生産線以每分鐘2000片的生産速度高效運行。
“近年來企業不斷改進智能生産工藝,高效組織節能生産,在推動産量提升的同時,綜合能耗、碳排量等亦實現大幅下降。”重慶百亞生産線負責人&&,通過在生産環節投放空壓機進行餘熱回收、加裝“電超人”實施節能技改等,企業實現每月節省電量約36萬度。
在生産技術向綠的同時,重慶百亞還在循環生産方面下功夫,以此提高企業産能。“比如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廢邊角料、廢包裝材料等,企業均進行統一回收,經過工藝加工後進行二次利用。”該負責人&&,目前企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9%以上。
實施技術創新帶動産能增長,推動低碳循環生産增加産品“含綠量”,這樣的綠色生産渝企為數不少。
兩江新區水土國際數據港的兩江雲計算數據中心,機架上一台&服務器穩定運行,持續為産業鏈下游企業提供算力支撐。在這背後,一場“綠色變革”也在加快推進。“我們通過提升數據中心製冷系統效率、優化冷熱氣流等多項節能措施,每年可節省電量約240萬度,相當於減少碳排放近740噸。”兩江雲計算公司園區負責人&&。
産品向綠
“重慶造”含綠量不斷提升
位於兩江新區的上汽紅岩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汽紅岩)生産基地總裝車間,一片機器轟鳴聲,多&新能源重型卡車在此組裝完成後,陸續交付使用。
“新能源重卡採用電力驅動,能耗成本不到燃油車的1/3,同時電力驅動還具備噪音小、操作便利、零碳排放等特點。”上汽紅岩新能源事業部負責人説。
目前上汽紅岩已形成純電重卡、氫能重卡兩個新能源産品矩陣,這些綠色車型接連在內蒙古、河南等多地大規模投入商業化運營。
生産工藝實現低碳、循環,以此增添産品“含綠量”,是當前渝企綠色發展的一大亮點。例如萬盛浮法玻璃公司的玻璃生産線,在投産時所産生的煙氣最高溫度達500℃以上,這些廢氣如果直排會造成熱污染。“對此,我們建立了玻璃熔窯煙氣餘熱發電項目,回收這些高溫煙氣用於發電,不僅保護環境,每年還可解決企業近1/4的用電需求,減少碳排放,增加産品‘含綠量’。”浮法玻璃公司負責人説。
産業向綠
持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工業園區是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戰場”。當前,全市越來越多的園區通過多種方式實現産業向綠,推動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
作為國家級綠色園區的重慶經開區,通過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形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綠色生産方式,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者協同。
落戶重慶經開區的國家電投集團遠達環保催化劑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全市首個“低碳工業園”示範項目,包含碳捕集、智慧能源、綠電替代等多類系統,集光伏、儲能等多種能源方式為一體。該項目建成後,全年實現碳減排4500噸,相當於種植90萬棵樹。
當前,市內多個工業園區還廣泛植入各類智能傳感器等“神經末梢”,全面採集給排水、變配電監控等數據,實時了解園區內入駐企業的水、電等能耗使用及碳排放情況,既提升園區環境監測的精細化程度和效率,還以此面向高耗能、高風險企業進行定向精準可視化監管——一旦企業排放超標時系統將自動預警,由園區及時介入幫助企業排除隱患。
“在培育工業綠色發展體系,推動‘産業向綠’進程中,創建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是當務之急。”市經信委負責人稱,建設綠色工廠是在電子、化工等多個行業中,遴選基礎條件好、代表性強的企業進行集中創建;發展綠色園區,則是從市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擇優創建,促進園區內企業資源交換利用,實現園區整體綠色發展。
接下來,我市將繼續在綠色産品生産、綠色供應鏈培育和綠色服務平台搭建等方面下功夫,從企業層面持續推進節能低碳化改造、清潔化改造、綠色基礎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