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産業技術創新,成為重慶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攻方向”。
7月11日,市經信委公布“2024年度重慶市産業技術創新典型應用場景”名單,共63個場景入選,涉及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等多個産業領域。這批入選項目將暢通“應用—反饋—迭代”成果轉化循環,突出應用場景對産業的帶動作用。
技術創新,重點在産業,關鍵在企業。當前渝企在創新方面有哪些優勢和不足,如何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挑大梁”?
能力凸顯
63個場景均採用新技術原理
一直以來,普通相機所拍攝的照片都是以2D畫面呈現。而由重慶中科搖櫓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推出的“面向工業AI質檢的4D光場相機應用場景”,卻可以拍攝出4D畫面。
“這是因為4D光場相機通過應用光場攝影技術,為相機增加了第四維度。”中科搖櫓船負責人介紹,4D光場相機能夠捕獲人眼與自然界交互的全部4D光線信息,通過一次成像可同時採集物體的深度和紋理信息,以此大幅提升數據採集的效率和精度。這項技術可應用在工業自動化、機器人導航、三維重建等多類質檢場景,大幅提高産品良品率。
中科搖櫓船這項技術創新應用場景,正是此次63個市級産業技術創新典型應用場景之一,它們凸顯出渝企創新能力。
又如,中冶賽迪信息技術(重慶)有限公司推出的“鋼鐵冶金全流程中視覺感知技術研究及應用”,通過一攬子智能化設備實現對鋼鐵生産各環節的實時高清監控、業務數據互聯等,不僅能夠改善鋼企作業環境、減少事故風險、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還可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産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這批入選的産業技術應用場景,均符合我市‘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發展方向。”市經信委負責人&&,這些應用場景項目均採用新技術原理、新設計構思進行研發,能夠顯著提高産品性能並擴大使用功能。本月初,我市還公布了本年度164款市級重大産業技術創新産品,兩者將共同推動我市製造業領域技術創新“快馬加鞭”。
重點産業
整體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通過技術創新鏈驅動産業發展,重慶有行動、有成效,但目前部分重點産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仍有不足。
比如,雖然近年不少渝企通過創建企業技術中心嘗到創新“甜頭”,但整體上存在數量不多、創新能力培育不夠的難題。
“渝企的企業技術中心數量偏少,與企業難以滿足技術中心創建評審的‘硬指標’有關。”市經信委負責人介紹,企業要創建國家級技術中心,首先須獲評為市級技術中心,後者“門檻”包括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000萬元以上,每年研發經費支出不低於300萬元,專職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不少於30人等。客觀上,“夠得着”上述指標的渝企不多。
另外,對於已創建國家級或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的渝企而言,在創新能力培育方面,也存在着引領性研究成果不夠、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不大、領軍型科創人才不足等短板。
“要增加企業技術中心數量、提升其創新能力,加快培育壯大一批科創企業是當務之急。”市科學技術信息中心負責人建言,培育壯大科創企業規模,需要從培育科技型企業孵化器、推進環大學創新生態圈發展、做大做強高新技術企業規模等方面下功夫,只有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才能不斷提升科技型企業發展質量和産業規模。
集優聚強
推動創建創新“策源地”
作為製造業重鎮,重慶有着全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以及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如何在眾多發展狀況不同的産業中培育創新能力,發展新質生産力?
“隨着‘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加快構建,産業結構更優、科技動能更強、新興産業更多,已成為我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市經信委負責人介紹,截至2023年底,全市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2.2%,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數量持續增加。
特別是新興産業,為重慶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2023年,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先進材料增加值同比增長12.3%,功率半導體及集成電路、傳感器及儀器儀表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5%、11.2%……一批未來技術和創新産品實現“連點成線、織線成面”,逐步形成新的産業鏈。
“通過持續推動産業技術創新,新質生産力必然加快形成、壯大。”市經信委負責人預計,到2027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營收將邁上4萬億元&階,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將提高至近40%,建成西部地區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