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由科研團隊選送的1000株崖柏幼苗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完成適應性栽培,將助力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作為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裸子植物,崖柏在白堊紀曾繁盛一時,卻因人類活動破壞一度被宣布“野外滅絕”。1999年崖柏被重新發現,被譽為“植物大熊貓”。目前,全世界野生成年崖柏不足1萬株,僅在重慶市開州區等地山區分佈。
此次適應性栽培行動由保護區科研團隊攜崖柏幼苗從重慶開州出發,到達西藏昌都城區後,再前往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的幹熱河谷地帶,行程近2000公里。
據悉,崖柏具有抗風雪、抗低溫、抗瘠薄、抗乾旱的生物特性,在我國乾旱地區的生態治理方面具有巨大開發潛力。本次崖柏適應性栽培的幹熱河谷地帶,受強紫外線照射,氣候炎熱少雨,植被稀少,森林覆蓋率不足5%,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當地多次嘗試栽植耐旱植物,但效果並不明顯。
在重慶、西藏協作下,兩地探索開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崖柏、巨柏異地適應性栽培、遷地保護試驗。為了更好測試崖柏在幹熱河谷地帶的適應能力,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團隊經過科學“會診”後,將100株崖柏幼苗移交給昌都市林業和草原局,在昌都城區沿河兩岸進行適應性栽培。剩餘的900株分別移栽到八宿縣、左貢縣、芒康縣等幹熱河谷地帶。
同時,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團隊和當地林業部門制定了科學的移栽方案,將幼苗分成兩批移栽,保證崖柏在雪域高原的存活率:一部分移栽到條件相對較好的苗圃基地,馴化一年後再移栽到幹熱河谷地帶;一部分直接移栽,測試崖柏的存活率。
記者了解到,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團隊經過多年努力,實現崖柏規模化人工繁育,已累計人工繁育崖柏270萬株,野外回歸75萬株,野外回歸面積達4500畝。從去年3月開始,崖柏已經移栽至雲南、寧夏、陜西、甘肅、山東、廣東等11個省份的18個試驗基地。
“崖柏進藏,對於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主任楊泉介紹,從今年開始,保護區將繼續在我國幹熱河谷地帶、乾旱半乾旱地區和石漠化嚴重區域等生態脆弱的地方進行適應性栽培,力爭今年移栽至超過30個試驗基地。(記者李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