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6月25日電 題:傳技藝、促就業 重慶合川培育“山城玻璃工”勞務品牌
新華社記者吳楠
重慶市合川區清平鎮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日用玻璃産業基地,具有年産日用玻璃製品60余萬噸、産值近40億元的規模。今年一季度日用玻璃産業規模工業總産值7.55億元,同比增長16.19%。記者近日採訪了解到,清平鎮能克服原料與市場“兩頭在外”的劣勢,將日用玻璃産業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該鎮具有的産業人才優勢。
近年來,合川區人社局牽頭培育“山城玻璃工”勞務品牌,持續擴大人才優勢,努力打造一套完善的玻璃工職業技能培訓標準與流程。2022年,“山城玻璃工”勞務品牌在第五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中獲得勞務品牌組二等獎,完成了從“清平玻璃工”到“山城玻璃工”的蛻變。
目前,清平鎮日用玻璃産業從業者1萬多名,專業技術人員逾800名。“山城玻璃工”勞務品牌成為清平鎮傳承玻璃製作技藝、帶動人員就業的重要抓手。
合川區玻璃協會會長蔣代遠介紹,清平鎮人工製作玻璃製品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年,當時的手工藝人就地取材,採集硅砂、方解石、白雲石,配上草灰等熔化後,人工吹制出壇、罐、缸等日用品。百餘年的發展,培養出一批具有玻璃製作技藝的匠人,能在幾分鐘時間內,不用任何模具、全憑自己構思,吹出U形、蛇形、鹿形等獨特形狀的玻璃製品。
在重慶洋橋玻璃製品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內,工人王勇正在一個玻璃花瓶上雕琢“小貓觀魚”圖案,只見貓眼靈動有神、貓鬚根根分明,魚兒在水中輕靈地游弋。
該公司行政總監文娟介紹,公司目前生産精雕、刻花等10余種玻璃工藝品,年産值近400萬元。公司現有20多名做手工精雕、刻花的師傅,平均年齡超過50歲。
令人欣慰的是,在“山城玻璃工”相關機制的推動下,一些年輕人對玻璃精雕工藝極為着迷,21歲的覃粵正跟着王勇學習。“雕好一個瓶子上的圖案常常要花半個多月,看著自己慢慢磨出來的作品,很有成就感。”覃粵説。
“如今,當一名‘山城玻璃工’已成為清平許多想擁有一技之長、吃‘技能飯’的年輕人的優先選擇。”蔣代遠説。1983年,19歲的蔣代遠進入玻璃廠工作,成為一名玻璃吹制工,隨後開辦企業,現在已是“山城玻璃工”的代表人物。
“我是土生土長的清平人,‘山城玻璃工’勞務品牌培訓讓我有了一技之長,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重慶金星玻璃製品有限公司工人李會説,培訓讓他們提高了技術、增加了收入,有了更強的獲得感。
截至目前,“山城玻璃工”勞務品牌共舉辦15期培訓班,培訓人員500餘人,通過校企共建、“培訓+就業”模式,輸送勞務人員萬餘人。合川區將“山城玻璃工”勞務品牌建設與産業發展、促進創業就業結合,培育勞務品牌承建單位10家,間接帶動上下游産業鏈就業21萬人。
選樹一個品牌、盤活一個産業、帶富一方群眾。合川區人社局就業和人才中心主任王宏偉&&,“山城玻璃工”勞務品牌將繼續健全“龍頭企業+職校+行業協會+品牌專家”的運營模式,聚焦“潔凈型、功能型、智能型、文化型”玻璃特色主導産業,助力合川到2027年形成百億級玻璃産業集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