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打造成渝文化副中心 綿陽有何優勢
2024年06月25日 07:46 來源: 重慶日報

  綿陽城市一景。楊建 攝

  談起“千面”綿陽,你的第一印像是什麼?

  從經濟體量看,它是四川第二大城市、省域經濟副中心,是名副其實的“成渝第三城”;從科技實力看,它是中國重要國防軍工和科研生産基地,是中國唯一的科技城;從生態系統看,全球近1/4的野生大熊貓在此繁衍生息,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市”。

  但“硬核”綿陽,還有“柔軟”的一面。

  綿陽不僅是詩仙李白的出生地、北宋大文豪歐陽修的故鄉,還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發源地,2000多年的建城史裏,綿陽文化可謂源遠流長。

  6月24日,綿陽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召開,40家國內頭部文旅企業和旅行商齊聚綿陽,再次釋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強力信號,彰顯進擊成渝文化副中心、涪江流域文旅中心的雄心。

  而就在3天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九次會議座談會召開,明確提出將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作為川渝同題共答、同頻共振的重點任務。

  作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關鍵一環,綿陽正加速繪就建設成渝文化副中心“布局圖”和“路線圖”,探索文旅融合的“綿陽新實踐”。

  讓文化遺産“活”起來

  獨具特色的紅磚墻面,鑲嵌銹斑、玻璃磚的地面……漫步綿陽躍進路歷史文化街區,歷史的穿越感撲面而來。

  在歷史的長河裏,躍進路可是大有來頭。

  據介紹,自1958年始,國家“二五計劃”和“三線建設”期間,綿陽市區躍進路片區布局了長虹機器廠、華豐無線電廠等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成為綿陽最具代表性的三線建設軍工文化地標。

  文化地標,是城市文化的“文眼”所在,如同一張獨具特色的“名片”,展示着城市的形象和魅力,不僅能讓人們對城市“一見鍾情”,更吸引游客走入城市的靈魂深處。

  作為全國有名的老工業基地,讓文化地標“活”起來,不斷為旅游注入文化內涵,是綿陽吸引游客愛上這座城市的第一招。

  2023年11月,綿陽啟動躍進路歷史文化街區提質升級改造,打造綿陽最具代表的歷史街、科技街、網紅街。

  按照規劃,綿陽將在躍進路塑造1958主題雕塑、激情歲月廣場及塗鴉長廊、三線建設紀念廣場、121繁星廣場、長虹科技廣場、活力廣場等重要節點,引入文化創意、數字體驗、演藝娛樂、音樂視聽、文藝培訓等文化産業新業態。

  未來,躍進路不僅將成為承載“紅色記憶”的“工業文化現代創意”之路,更將蛻變為融生活、休閒、藝術、商業為一體的文化産業園核心地帶,讓傳統與現代在此碰撞出時代的火花。

  躍進路的華麗蝶變並非個案。

  數據顯示,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綿陽擁有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多達91處,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64項,更擁有16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和3處國家工業遺産,文化寶貝燦若星辰。

  為了讓游客身在其中、心在其上,近年來,綿陽正加快推進平武報恩寺保護與活化利用,加強梓潼翠雲廊古柏群等古樹名木保護,持續做好鄉村石窟文化公園和微景觀打造,不斷完善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和省級白馬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讓一個個文化遺跡煥發新活力,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新潮打卡地。

  讓文旅品牌“走”出去

  一首歌、一部劇、一場比賽、一頓燒烤帶火一座城的現象,在今天已不再鮮見。

  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給文旅産業帶來了諸多機遇和“潑天的富貴”,這也就意味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想要擦亮文旅品牌,主動“走出去”成為必然。

  然而,文旅品牌想要成功“出圈”,起碼要回答三個問題。

  其一,什麼樣的文旅産品能夠走出去?

  要知道,文旅推介並非易事。其中,品牌培育和宣傳推介不可偏廢。單有培育沒有宣傳,便是“深閨無人識”;單有宣傳沒有培育,就是“花拳繡腿”“紙上談兵”,無法從網紅向長紅轉變。

  為此,綿陽突出“國粹”“國器”“國寶”文化品牌,以“李白故里、科技之城、熊貓家園”為核心元素,着力打造精品IP;精心打造“以主城區、江油、平武為軸融入‘大九寨世界遺産國際旅游線路’,以主城區、安州、北川為軸融入‘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以主城區、仙海、梓潼為軸融入‘蜀道三國文化體驗旅游線’”的三條精品文化旅游線路。

  特別是去年,綿陽着力推動音樂劇《將進酒》、川劇《文昌第一福》、詩樂匯《歸來明月》等精品劇目走向全國,讓文化的種子超越有形的城,播撒得更遠。

  其二,文旅品牌怎麼走出去?

  就此,綿陽持續探索建設“綿品出川”“文化三推”等開放載體,實施市縣聯動“引客入綿”計劃,持續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客源市場開展宣傳促銷,主動融入“大九寨”“大熊貓”“大蜀道”文旅發展聯盟,深化與成渝地區重點城市、涪江流域節點城市的文旅交流。

  自2022年以來,綿陽已經在廈門、東莞、蘇州、佛山、無錫、寧波等城市開展了“綿品出川”活動,在廈門、杭州、青島、重慶等城市開展了“文化三推”活動,文旅品牌“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快。

  其三,文旅品牌“走出去”成效如何?

  數據無聲,卻是最有力的證言。

  2023年,綿陽文化體育娛樂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7.19%;全市37家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同比增長51.53%。特別是川青鐵路和九綿、綿蒼、G5成綿、廣平高速通車後,梓潼、平武等沿線城市旅游熱度大幅上漲,其中,兩彈城景區、報恩寺景區元旦期間接待游客同比分別增40倍、37倍。

  今年一季度,綿陽市41家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同比增長30%、營收同比增長26%,綿陽文旅競爭力和影響力持續增強。

  讓文旅經濟“熱”起來

  “今年5月18日,綿陽南河體育中心時隔12年再次上演大型演唱會,6月15日、16日,在小枧生態公園又舉辦了‘2024QQ音樂巔峰音樂節’,市民熱情極高、游客高度認可,這道大門打開了就不會再關上。”綿陽市有關負責人&&。

  大力發展演藝經濟,是綿陽“加熱”文旅經濟的一項重要措施。

  今年上半年,虹苑劇場、綿州大劇院開展演出76場,引進的《天鵝湖》《平潭映象》《川渝喜劇大會》等一系列精品劇目精彩絕倫、反響熱烈。

  事實上,隨着文旅消費需求加速釋放,全國文化和旅游市場呈現出持續升溫的態勢。據統計,2023年國內旅客達48.91億人次、同比增長93.3%,旅游收入達4.91萬億元、同比增長140.6%。

  需要看到的是,全國文旅市場升溫的背後,是門票經濟時代的退潮。當前,隨着“90後”“00後”成為游客主力軍,年輕群體對文旅新體驗的需求持續增強。想要為文旅經濟加把“火”,滿足市場需求是關鍵。

  綿陽敏銳地把握到了這個契機,立足本地、差異發力探出不少“新”路子。

  除了發力演藝經濟,綿陽作為中國科技城,正加大科技技術應用,充分利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技工程、科普場館等發展科技旅游,提升文化數字化水平和豐富智慧旅游應用場景。

  比如,近日,四川兩彈城博物館和航天科技館正式對外開放。其中,“航天體驗館”設置沉浸式演繹、軌道車、密室逃脫、球幕影院多種新型體驗方式,游客在裏面可以沉浸式體驗從地球到火星,與“外星人”相遇,解決外星危機等情節,多視角打造“科技+體驗+娛樂”的生態圈。

  此外,綿陽正着力發展“夜間經濟”,規劃建設一批城市夜間消費集聚區,試點開展博物館奇妙夜等沉浸式活動,開發特色夜游、休閒娛樂、燈光秀、水舞秀等項目,重點培育打造涪江文化生態游、無人機表演等旅游招牌,以“熱辣滾燙”的文旅經濟,點燃城市發展新引擎。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編輯: 李華曾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