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中國重慶市巫山縣龍骨坡遺址。(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位於重慶巫山縣的龍骨坡遺址是歐亞地區古人類最早開發和利用洞穴資源的遺址。近日,由重慶師範大學考古學博士陳育芝與導師武仙竹教授聯合署名發表的《長江三峽及周邊地區早期人類的生存環境與生存行為》一文,在我國古人類學核心期刊《人類學學報》上正式發表,展示龍骨坡遺址有了最新研究成果。
6月9日,在論文作者之一武仙竹的娓娓講述中,一幅百萬年前長江三峽及周邊地區早期人類的生活圖卷被緩緩打開。
兩百萬年前
龍骨坡的氣候比現在更濕熱
為了探尋長江三峽及其周邊地區早期人類的生存環境與生存行為,武仙竹和他的學生足跡踏遍了重慶龍骨坡遺址、湖北建始人遺址、安徽人字洞遺址、雲南元謀人遺址、河北馬圈溝遺址、陜西公王嶺遺址等古人類遺址。
在這場對古人類的跨時空探訪中,眾多的考古發現和動植物遺存,讓數百萬年前的長江沿岸自然環境一點點顯現出來。
“我們發現,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古人類遺址,地理範圍在東部季風區,當時的古氣候比現在更加溫暖濕潤,而且同時存在顯著氣候降溫和冷熱交替事件,南北動物群過渡帶曾發生南移。”武仙竹説,這些優渥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古人類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以龍骨坡為例,武仙竹描繪出了當時古人類的居住環境:“花園”中植被茂盛,不僅分佈有亞熱帶常綠闊葉喬木、暖溫帶落葉闊葉喬木等,還有喜幹和喜濕的禾本植物和多種喜溫暖陰濕的蕨類。琳瑯滿目的植物群體,為各種各樣的動物生存提供了基礎食物來源。
武仙竹説,龍骨坡遺址動物群包括大量華南動物區係動物,還有一些橫斷山附近的西南區特色哺乳動物和一定數量的華北區動物,“但同時發現,這裡還生活着巨猿、湖麂、雙齒尖河豬、印度長尾鼩、攀鼠、絨鼠等與印度、越南相同的南亞動物區係。”
眾所周知,印度、越南因為更靠近赤道,所以當地的溫濕度更高,因此這些動物的出現,顯示龍骨坡遺址古居民生活時期,其生境應與該區域現代三峽峽谷氣候相似,但比現在三峽高海拔山地氣候濕熱,應為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濕熱森林環境。
龍骨坡古人類
率先開發和利用洞穴資源
有了如此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古人類如何開發利用呢?
武仙竹説,據推測,當時人類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圍繞靠近水源的森林、草原開展狩獵和採集。
如河北的馬圈溝遺址內,發現有古人類獵殺草原猛犸象的活動遺跡,其中清晰保存着石製品穿插在骨骼上的現象,出土石製品中除石核、石片、斷塊、殘片、石錘外,還包括進一步加工修理的刮削器、小型砍砸器等。
在陜西公王嶺遺址及相近其他遺址共同出現的石核、石片、刮削器、鑽孔器、尖狀器、石錘等石製品組合豐富,顯示該地區更新世早期曾有穩定的古人類群體圍繞水源充沛區域活動。
那麼龍骨坡的古人類當時又在幹什麼呢?
研究發現,龍骨坡遺址的古人類在歐亞地區的眾多古人類中,最早開發和利用洞穴資源,“當時的龍骨坡古人類已開始主動進入洞穴,並把洞穴作為生産石製品、處理動物資源的生産和休憩場所。”
但是,該階段人類所利用的洞穴,主要為小型“天坑”狀垂直溶洞,這類洞穴的共同特點是視線好、活動方便。
既然要找個洞穴遮風避雨,為啥不找個大一點的?
武仙竹説,那是因為該階段中國還沒有發現人類用火的證據,所以人類對大型、潮濕或黑暗的洞穴進行開發利用可能還存在困難。
雖然只能開發利用有條件限制的洞穴,但是在遠古原始生境下,人類能夠主動進入洞穴、開發利用洞穴資源,對生存空間進行開拓並對生活條件進行改變,充分説明該階段人類智力和生産力水平已經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