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現場。記者 周雙雙 攝\視覺重慶
挑擔的貨郎、浣衣的女子、果實滿枝丫的橘樹和橘樹下小憩的農人,第一幕《橘》拉開演出序幕,充滿市井煙火氣的場景讓觀眾一下子入戲。舞&一側,屈原正筆墨酣暢創作《橘頌》,抒發他“獨立不遷”的愛國情懷……6月10日,時值端午節,由樂山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創作的舞劇《屈原》首次出川,在重慶國泰藝術中心連演兩場,以全新的視角,再現屈原的風骨與氣節。
1942年,郭沫若經典話劇《屈原》首次在重慶公演,極大地震動了山城,並激起了全國人民強烈的愛國熱情。“時隔82年,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舞劇《屈原》首次出川,並在端午節當日來渝連演兩場,頗有意義。”樂山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此次出川巡演,不僅是一次文化與藝術的交流,也是加強川渝兩地文化旅游交流與合作的生動實踐,希望以此次演出為契機,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市場共拓、品牌共塑。
舞劇《屈原》選取了話劇中的5個人物進行塑造。除屈原之外,還有忠貞愛國、純潔高尚的屈原侍女嬋娟,為追名逐利而背叛屈原的宋玉,以及謀害屈原的南後和張儀。全劇分《橘》《陷》《辯》《節》四幕,以屈原的千古名篇《橘頌》為切入點,截取了他一天的生活橫斷面,對屈原的一生進行了高度凝練。
劇情方面,以楚懷王對秦外交上的兩條路線鬥爭作為全劇線索,構成代表愛國路線的屈原與代表賣國路線的南後等人之間的戲劇衝突。舞蹈方面,契合先秦時代背景和人物特質,選擇秦漢時期的舞蹈風格,快與慢結合、激烈與柔美共存,在增強舞蹈觀賞性的同時,也兼具了敘事性。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橘頌》是屈原的名作,也成為舞劇《屈原》的重要內核,第一幕和第四幕的背景中,都出現了漫山的橘樹。尤其是最後一幕《節》中,當眾人游説屈原另覓仕途,屈原固守氣節,侍女嬋娟以一樽毒酒替屈原赴死後。悲痛萬分的屈原在舞&上誦讀《橘頌》,慷慨悲壯的情緒感染了現場觀眾,演出達到高潮。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演員們手握竹簡齊聲誦念的詩句在舞&回蕩,演出落下帷幕。劇院內掌聲不斷,演員四度返場謝幕,觀眾們沉浸在悠長的古韻中久久不願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