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董小玉 盧松岩|“詩與遠方”就在腳下
2024年05月23日 10:13 來源: 重慶日報

  滕叢叢導演的短劇《我的阿勒泰》已經收官,可是它在社交媒體上掀起的熱議還在持續。該劇改編自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播出之後,憑着阿勒泰獨特的自然風光以及溫馨治愈的故事情節,俘獲了眾多觀眾的喜愛。

  近年來,以鄉村為背景的治愈係影視劇頻頻爆火。無論是今年的《我的阿勒泰》,還是去年的《去有風的地方》,都將拍攝背景設置在了遠離現代氣息的鄉村,劇中的主角李文秀和許紅豆在體驗了都市生活的熱鬧繁華與勞碌奔波之後,感到身心俱疲。她們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帶領着屏幕前的觀眾踏上了一場不同尋常的鄉村之旅。  

  在這趟旅途中,觀眾得以領略那些自然美景與風味美食,以及鄰里之間淳樸真摯的情誼。這些元素在 啟發着劇中人物思考生命意義之餘,也為觀眾提供了情感上的療愈。

  此類電視劇在近些年快速走紅的原因在於,它給觀眾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是對中國傳統美學、生命哲學的復歸,喚醒了觀眾血脈中的親切感。

  從近年來青年群體常挂在口中的“喪”“躺平”等詞可以看出,青年群體普遍感慨現代化都市生活的競爭過於激烈,壓力巨大。借助鄉村類影視劇,青年觀眾看到了一種輕鬆、閒適、安逸的生活樣式,窺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價值。

  在《我的阿勒泰》中,當李文秀焦慮於如何在母親面前彰顯自身的價值時,母親張鳳俠卻説:“什麼叫有用?這草原上的草和樹,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那沒有人用,它們就靜靜地待在草原上自由自在的也挺好,不是嗎?”如今這段話已經在網絡上被廣泛傳播,其治愈的意義在於傳遞了“人的生命與生活,就是意義本身”的哲理。

  以局外人的視角觀望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是這類電視劇的一致選擇。它為主人公和熒幕前的觀眾提供了一場關於“詩與遠方”的審美想象。

  當然,所謂的“詩與遠方”,不止於物理距離上的“遠方”,也是在我們腳下的心靈遠方。

  與電視劇《我的阿勒泰》所呈現出的“他者”視角不同,原著作者李娟完全是以一個局內人的角度來書寫自己的日常生活。在電視劇熱播後,李娟曾在一場直播中談道:城市裏的人,並不是失去了某種純真,而是更有安全感了。在城市裏生活也是權衡利弊的選擇。

  李娟的這一回答,稀釋了人們對城市與鄉村的刻板想象,提醒我們在被這些美輪美奐的鄉村影視劇所打動的同時,也不應該完全否定城市生活,更不應該過度美化自己未曾親涉的生活。

  事實上,李娟的成功,就是選擇了一條忠於自己日常生活的道路,她在記錄自己日常生活之餘,昇華了日常生活的經驗。讀者感動於她筆下的阿勒泰,不僅由於她描繪了鄉村的真實生活,更因為她不斷發出的對生命本真的叩問。

  因此,所謂的“詩與遠方”不只是一個物理的、空間性的概念,還應該包括心靈的歸屬、腳下的生活。只要心中有詩,何處不是心之所歸?

編輯: 陳雨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