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修復完成的大熊貓標本。(重慶自然博物館供圖)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為了慶祝這個全球博物館的節日,重慶自然博物館將首次向公眾免費開放珍品庫房,觀眾們在當天可走進340平方米的庫房中,近距離觀看1200余件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標本。市民可關注重慶自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預約活動。
5月14日,經自然博物館批准,記者提前走進庫房,為讀者們打探這個特殊的“動物世界”。
“與化石標本不同,珍品庫房裏沒有遠古生物,都是現生動物的標本,它們中不僅有大熊貓、金絲猴,華南虎,還有自然界裏罕見的白化黑熊。”自然博物館藏品管理部藏品管理員趙麗偉説,這些標本有的來自館裏的舊藏,有的來自標本徵集,還有部分則來自貝林基金會的捐贈。
兩件熊貓標本首次亮相
偌大的庫房裏,1200余件動物標本被分門別類地擺放在3層高的標本架上,它們有的已經在庫房裏“住”了數十年,有的是才“搬”進庫房的新成員。
其中,最新“入住”的是兩件大熊貓標本。這兩件大熊貓標本剛剛由專業修復團隊修復完成。在被做成標本之前,他們是博物館舊藏的大熊貓皮張標本。
將大熊貓皮張標本“立”起來,難嗎?
趙麗偉&&,標本修復有一個非常難的環節,就是要將標本呈現出動物生前最自然的姿態。
“為了修復這兩件大熊貓標本,修復專家們不僅反復觀看大熊貓的各種視頻,還專程到動物園裏近距離記錄大熊貓的動作表情。”趙麗偉&&,與大熊貓文創産品不同,標本修復絕不會採用人們喜愛但大熊貓本身無法做出的姿態,“也就是説,它們被修復完成的姿態是大熊貓在自然界裏常有的狀態。”
那麼,最後修復完成的大熊貓是什麼樣呢?一隻趴在岩石上,側着臉吐出了粉紅色的小舌頭;另一隻則坐在地上,歪着頭給出了露齒笑。
作為西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自然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珍品庫房裏還有數件大熊貓標本,它們或趴或立,呈現不同的姿態。
罕見白化黑熊標本藏身其中
除了各種各樣的大熊貓標本之外,在珍品庫房裏,還珍藏着一件白化黑熊標本,它也是重慶自然博物館的舊藏。
為了能在即將到來的庫房開放日裏讓觀眾們更好地欣賞這件標本,藏品管理員給它進行了“黑白配”——在白化黑熊的身旁,擺放了一件黑熊標本。
趙麗偉説,在大自然中,黑熊白化的現象是比較少見的,能被製作成標本的白化黑熊就更為少見。
那白化黑熊標本究竟什麼樣?
遠遠看去,它就像一隻縮小版的北極熊。它前左掌微微抬起,整個身軀略往前傾,仿佛正在緩緩前行。
目前記錄在冊的白化熊案例非常少見。20世紀50年代,湖北神農架當地居民捕獵到一隻白化熊,這只神農架白化熊被鑒定為亞洲黑熊的白化種,也是中國現代最早發現白化熊的案例。2000年,同樣是在神農架,也出現過白化黑熊的蹤跡。
據了解,白化現象在脊椎動物各類群中廣泛存在,但均較為罕見,通常是由於基因突變導致動物體內無法正常合成黑色素,從而在外部形態上呈現白色、黃白色或淺黃色。
可看更多貝林基金會捐贈的頭肩標本
除了標本架上擺放的各種各樣的動物標本外,在珍品庫房裏,還有一面特殊的墻,墻上挂着數十件頭肩標本。
這些頭肩標本大多屬於鹿科,都是貝林基金會分批捐贈給自然博物館的。
去過自然博物館的觀眾都知道,在博物館一樓有一個貝林廳。
從2011年4月開始,世界著名慈善家、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重慶市榮譽市民肯尼斯·尤金·貝林陸續7次來到重慶。
期間,這位老人向重慶自然博物館捐贈了價值超過3000萬美元的野生動物標本325件,這些標本共同組成了博物館內的貝林廳——動物星球展。觀眾們在此可以看到近300件珍稀野生動物標本,它們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堪稱一場環球動物嘉年華之旅。
可這並不是貝林捐贈的所有標本,因為展廳面積有限,部分重復標本被收藏在珍品庫房之中,這也意味着,觀眾可以在庫房裏看到更多來自貝林捐贈的野生動物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