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大足:數字技術助力“千年文脈”續寫新時代文明之光
2024年05月13日 14:13 來源: 新華網

5月12日,游客在大足石刻景區內參觀。新華網 發

  新華網重慶5月13日電(韓夢霖 宋琰)“這是我第二次來這裡,依舊感覺很震撼。第一次是因為石刻造像的藝術魅力,這一次則是被8K球幕電影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驚艷到了!”5月12日,游客陳女士參觀完重慶大足石刻景區後發出如此感嘆。

  千年風雨過,藝術天下殊。大足石刻起於唐末、盛於宋代,是一幅宏偉壯闊的唐宋代風俗畫卷,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這一世界文化遺産也是重慶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符號之一。

  “如何讓大足石刻在新時代新語境下‘活’起來,讓精美的石刻會説話、講故事,是大足石刻文物保護利用的一項重要內容。”大足石刻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

  為此,大足區近年來積極探索文化遺産的數字化保護利用,運用數字技術和現代化影像展陳手段,對大足石刻進行數字轉換,開發數字化旅游産品,打造了4K寬銀幕電影《天下大足》和8K球幕電影《大足石刻》,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充分領略石刻藝術的魅力和價值。如今,這兩部電影已成為大足石刻游覽産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8K球幕電影《大足石刻》是一部可以“躺着”看的電影。在大足石刻數字展示中心,平躺在寬敞舒適的影院內,頭頂球幕上的千手觀音等石窟造像近在咫尺。隨着畫面的推拉搖移,觀眾也跟隨電影一起進入歷史長卷中,科技感、體驗感十足。

觀眾在觀看8K球幕電影《大足石刻》。新華網 發

  漫步於大足石刻景區內,千年前匠人們開鑿石窟的聲聲錘音,仿佛依然迴響在山谷之中。為保護好這片開鑿在崖壁上的“不朽傳奇”,大足區近年來大力實施大足石刻數字化工程,應用三維激光掃描、多基線近景攝影等數字技術為石刻“照相”,通過數字賦能讓文物監管“看得見、守得住”。

  在一處文物修復和保護現場,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手持三維掃描測量儀器,對石刻雕塑拍照登記、定位坐標、記錄數據,當場將原始信息上傳至數字化綜合信息管理&&……

  目前,大足區已將數字技術廣泛運用於石刻病害勘察研究、病害診斷分析與治理以及保護工程施工等過程,開展文物虛擬修復,進行修復方案與效果的比選,全面提升文物保護科技含量。

工作人員利用數字技術對大足石刻進行修復和保護。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在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修復過程中,數字技術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千手觀音造像包含有金箔、彩繪、石質等不同材料,構成要素豐富,雕鑿結構複雜,修復難度極大。基於三維模型的虛擬修復技術就成為了重要輔助手段,為修復工作提供決策依據,最大程度保證了修復的科學性。

  不僅如此,以石刻三維模型為基礎,景區對龕窟造型進行了數字化展示,並通過VR、AR等手段,實現了觀眾與虛擬石窟場景的交互體驗,使石窟藝術獲得了全新的呈現方式和生命力。

  走進大足石刻監測中心,大屏幕上顯示着“大足石刻監測預警系統”前端設備所採集的數據和分析走勢圖。據介紹,這裡的監測數據可同步傳送至“中國世界文化遺産監測預警總&&”。

  該系統的監測內容涵蓋了文物本體、文物環境、自然環境、人為活動因素以及保護管理等18個大類、70多個子項,構建起了數據採集與分析、監測預警、數據對接等一套完整的數字化遺産監測鏈條,為大足石刻保護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實現了從被動性保護向主動性保護、從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並重的方向轉變。

  “當前數據顯示,景區人流量較大,請啟動預案引導游客錯峰游覽。”在監測中心內,景區管理人員根據監測預警系統採集的游客管理數據,通過GIS可視化管控系統,及時發出管控指令。此外,通過大數據還可以描繪出游客群像、分析游客行為,為旅游推介等提供參考。

  數字技術還滿足了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在大足石刻景區內設置有多處“掃一掃,聽講解”的二維碼,游客只需用微信掃一掃,便可獲取語音、圖片、文字等講解資料,更加詳細地了解有關大足石刻的知識。

  “自助講解服務就像一個隨身講解員,自己感興趣的可以讓它重點講解,不懂的還可以重復講解,非常方便。”一位游客説。

大足石刻文物醫院內,工作人員正在修復文物。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編輯: 韓夢霖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