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藏在深山的博物館假期人氣旺 

  一座古樸滄桑的博物館,靜靜地坐落在重慶璧山區健龍鎮的群山之中,它就是重慶大圓祥博物館。該博物館由璧山區工業遺址“天福碗廠”改造而來,館藏數十萬件巴蜀古建築木雕構件、石造像等藏品,現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雖遠離城市的車水馬龍,“五一”假期重慶大圓祥博物館仍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據統計,假期第一天,博物館客流量就達900餘人次,較平時周末游客數量增長了近一倍。

  “我在網上刷到有一面墻全是佛像,這讓我感到特別震撼,正好趁着假期在重慶旅游過來看看。”來自廣州的游客張文頤專程帶着一家六口前來,她告訴記者,“博物館外表雖然看著簡潔樸素,裏面卻別有洞天,走在展廳就好像感受到以前巴蜀人生活的氣息,依稀能窺見當時的民風文化。”

  游客正在游覽重慶大圓祥博物館。(朱大亮 攝)

  走進博物館展廳,環顧四週,上千件明清時期的木雕門、窗、匾額等古建築構件整齊排列、靜靜懸挂。

  “這些曾散落在民間的古建築構件匯聚成一條融合了建築寓意、文化藝術、家風家訓與人文風情的文化根脈,它們在當代社會中承載和傳揚着巴蜀地區豐富的地域表達與族群記憶。”重慶大圓祥博物館館長劉牛説。

  佔地50畝的博物館,大跨度的車間廠房裏,八個展廳分門別類展陳着數十萬件藏品。據統計,博物館的古建築藏品足以恢復上百座古民居院落。

  重慶大圓祥博物館展廳。(朱大亮 攝)

  “我們這座民間博物館主要定位為‘家文化’,徜徉於展廳之間,人們可以看到重慶、四川先民的居住生活場所、屋內陳設物件以及當時的生活理念等。”劉牛特別提到,博物館內展陳的不僅僅是各種各樣的藏品,更是祖輩們世代遷徙、繁衍、勞作、奮鬥的脈搏,它們是巴蜀民居的“筋、骨、 肉”,更是巴蜀文化的個性印記。

  每逢節假日,重慶大圓祥博物館都會適時推出一系列主題活動。在館內,游客除了能欣賞難得一見的藏品,還可以吃農家菜,體驗拓印、榫卯拼接等趣味課程,選購各種文創産品,感受巴蜀人文古韻之美。

  據統計,今年1月至4月底,重慶大圓祥博物館共接待游客近5萬人。(記者吳燕霞)

編輯: 曹妤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