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秧苗住上“空調房” 智能操作更高效

  “我們已經與四灣村簽訂了秧苗採購協議,準備今年增加秧苗的採購量。”2月18日,巫溪縣上磺鎮紅岩合作社負責人李善虎告訴記者,得益于四灣村智能化育苗基地的秧苗,去年合作社種植的紅岩香米獲得豐收,産量達到了88萬斤,今年準備加大秧苗的採購量。

  在四灣村,記者看到一個現代化的育苗大棚,其佔地僅約一畝,育苗盤、遮陽網、翻盤器、灌溉設備等各項設施一應俱全。“去年投入70余萬元建設了這個育苗大棚。”四灣村支部書記羅品全介紹,現在正在進行大棚的日常維護,3月初就要開始為春耕育苗作準備。

  據了解,該大棚實現了全智能化操控,可長時間保持棚內溫度、濕度的恒定,通過遮陽網和翻盤器可控制光照的強弱,真正讓秧苗住上“空調房”。

  “智能化的操作可以讓秧苗管理更加科學有效,同時還減少了人工成本,提升了成活率。”羅品全拿出手機向記者演示,只見他通過點擊手機螢幕,升溫、降溫、旋轉、噴水等一係列操作便自動完成了,“大棚育苗最多10天就能出苗,單次可育250畝秧苗,一茬育苗時間只需8—10天,每季可育四茬秧苗,供應上千畝耕地。”

  上磺鎮農服中心的科技人員羅嬌介紹,自動化育苗比傳統育苗一茬至少節約15天;通過催芽後大大提升了種子出芽率,每畝可節約0.15斤種,苗情壯實度、抗病力都明顯優于傳統育苗,不僅解決育苗風險性高的問題,還降低産業生産成本。水稻育種結束後,還可利用大棚育蔬菜、草莓等經濟作物,促進村集體經濟。

  “今年的秧苗將經過集中管護後再投入使用。”李善虎説,大棚培育出來的苗子需要7—10天的適應期。“適應期過了後,秧苗長勢明顯更好。”李善虎説,去年合作社稻米産量增加了20多萬斤。

  據了解,去年該基地共培育3000多斤谷種,為1000多畝耕地提供了秧苗,今年將用好育苗基地,提高機械化作業程度,進一步促進全鎮糧食的增産增收。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