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鏘噔!”響亮的鑼鼓聲後,一個身着苗族服飾、手拿酒罈的丑角搖搖晃晃走上&,悠長的唱腔霎時吸引了台下人的目光。年關將至,一場秀山花燈歌舞《貢茶寨》,在渝湘黔交界的“邊城”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天后宮舞&上演。
&上,被稱為“二哥”的丑角是村裏出了名的酒鬼,“媳婦幺妹”日日擔憂、憤而離家。直到“孫書記”到來,勸回了幺妹、説動了二哥,兩人靠辛勤勞動發展起茶産業,開開心心跳起花燈歌舞……
台下,不少村民被詼諧風趣的唱詞逗樂。“更多是感動,真演出了當年脫貧攻堅時的故事。”觀眾劉婷婷説。

“雖叫秀山花燈,但不僅僅是花燈。”秀山花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彭興茂介紹,秀山花燈是一種集歌舞、戲劇、吹打、紙扎等為一體的民俗表演藝術,以一對“日月燈”或“公母燈”為主要道具。
起源於唐朝的秀山花燈是地地道道的民間藝術。“秀山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花燈戲班,正月初二戲班先在本村請燈、祭燈,然後挨家挨戶去跳花燈。”彭興茂説,到正月十五,所有花燈都要集中在河邊、橋下、沙灘上,再把花燈歌舞唱過、跳過,最後燒掉花燈祈福一年順遂,演出才算結束了。
“秀山民眾對秀山花燈表演有別樣的情懷。”秀山縣文旅委主任喻濤説,但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想要生存下去卻不能只講情懷。換句話説,花燈要“沉”下去,“動”起來。
為更好保護和傳承秀山花燈,秀山縣組建了一支專業的秀山花燈歌舞劇團,不斷將新內容、新故事融入傳統花燈表演中,創造出多部新型花燈小戲。如講述精準扶貧與廉潔奉公故事的《年關宴》,講述脫貧攻堅“扶貧又扶志”故事的《貢茶寨》……
“每逢節慶,劇團根本忙不過來,今年春節的演出已安排得滿滿當當。”秀山縣文化館館長楊佳林説,近年來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對秀山花燈等民俗藝術表演的需求更加旺盛。秀山花燈歌舞劇團每年“送戲下鄉”超200場次,平均一天半時間演出一場,演齣劇目達數十種。

《貢茶寨》“二哥”扮演者劉斌是縣城小有名氣的網絡紅人“牛哥”,以民俗表演視頻走紅,他告訴記者, “觀眾就喜歡看接地氣、貼近生活的故事。”
在秀山縣的鎮街廣場、農家院壩、田間地頭,一支“花燈名嘴”宣講隊也火了起來。將政策和理論宣講融入花燈戲,通過“説”“唱”“跳”和“微故事”表現出來,“花燈名嘴”志願者們讓政策宣講從“請人來聽”變成了群眾自發“追着去看”。
秀山縣還將秀山花燈融進群眾廣場舞、小學廣播體操,舉辦萬人齊跳花燈活動,編制課間花燈操,着力打造“花燈大舞&”品牌,帶動上萬名民眾了解花燈文化、跳起花燈歌舞。
“秀山花燈正逐漸變成傳進家門的好聲音,送到一線的正能量。通過融入大眾文化生活,秀山花燈在傳承保護中實現創新發展。”喻濤説。(記者李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