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重慶市人大代表、共青團重慶市委書記廖傳錦做客新華網《2024重慶兩會系列訪談》欄目。新華網 耿駿宇 攝
新華網重慶1月18日電(陶玉蓮)重慶14—35周歲青年戶籍人口約900萬,在總人口中佔比超過26%。青年的發展質量,直接影響着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進程。去年12月,重慶召開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13633”的總體框架。近日,重慶市人大代表、共青團重慶市委書記廖傳錦在做客新華網《2024重慶兩會系列訪談》欄目中&&,計劃到2035年,重慶將全面建成青年發展型城市,青年高質量發展水平處於並長期保持在全國前列。
據了解,2022年4月,中央17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在全國45個城市、99個縣域先行開展試點,重慶市江北區、沙坪壩區入選首批全國45個試點城市。2023年7月,《重慶市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8—2025年)》實施工作聯席會議第五次全體會議作出了推進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部署。10月,重慶起草了《關於推進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意見》,同步制定了“四個重大”清單、工作評價指標體系、效果評價指標體系,預計於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後印發。截至目前,已有33個區縣召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18個區縣&&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實施方案。
廖傳錦&&,重慶將以“13633”總體框架推進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1”即緊扣一條主線,就是努力讓城市對青年更友好、讓青年在城市更有為。第一個“3”即堅持三大原則,一是堅持黨管青年工作原則,把黨的領導貫穿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全過程;二是堅持青年優先發展理念,有效解決影響青年健康成長的“急難愁盼”問題;三是堅持青年與城市雙向激勵促進,讓青年和城市互為貢獻者、受益者。“6”即落實“讓城市對青年更友好”的六項措施,包括凝心鑄魂、就業創業、安居保障、教育服務、婚戀生育、身心健康等六個方面。第二個“3”即實施“讓青年在城市更有為”的三項舉措,包括組織青年建功高質量發展、助推高品質生活、參與高效能治理。最後一個“3”即建立完善三個工作體系,包括完善青年發展規劃體系、開發數字應用賦能體系、優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圖為廖傳錦談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工作。新華網 耿駿宇 攝
總體目標是分兩步走,第一步:到2025年,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建成一批青年發展型園區、社區、街區,青年發展政策更具體細化、實事項目更有普惠性,青年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主動性和貢獻度明顯提升。第二步:到2035年,全面建成青年發展型城市,青年優先發展理念成為社會普遍共識,青年發展政策體系更加成熟定型,推出更多具有全國影響力、重慶辨識度的標誌性成果,青年高質量發展水平處於並長期保持在全國前列。
廖傳錦介紹,聚焦“城市對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為”兩個重點靶向用力,重慶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城市對青年更友好”方面,市級層面開發推出“青春重慶”數字化服務平台,上線試運行17個功能模塊並持續優化。構建“青呼我為”1+7+N+1工作體系,實現青年學習、政策查詢、利益訴求、活動參與一鍵直達。實施“我為青年辦實事”民生項目,重慶團市委、重慶市教委、重慶市人力社保局、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等11家部門共同制定青年民生實事清單,涵蓋服務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年就業見習幫扶計劃、青年住房保障行動等10個重點項目,細化了25項具體指標。截至2023年12月31日,所有年度重點指標均已全部超額完成,全年累計服務青年523.29萬人次,有力回應了青年就業創業、婚戀交友、身心健康、住房保障方面的現實訴求。在“青年在城市更有為”方面,以“青春建功新重慶”為總品牌,豐富“青年文明號”“青年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産示範崗”“青年突擊隊”等工作品牌,招募125.6萬名青年志願者投身生態環保、賽會服務、應急救援等中心任務,發動18萬餘名青年奔赴鄉村振興一線,引導青年將個人成長融入城市發展。

圖為訪談現場。新華網 耿駿宇 攝
接下來,重慶將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推動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工作融入城市發展戰略,融入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及專項規劃,納入市級“三個一批”重大改革項目,迭代升級“青春‘渝’見你”品牌。在城市定位、功能布局、産業發展、基礎設施等方面考慮青年需求,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更新過程中體現青年元素,推動城市宜居品質和青年生活質量“雙提升”;進一步服務青年發展,聚焦凝心鑄魂、就業創業、安居保障、教育服務、婚戀生育、身心健康等六個重要方面,加強資源整合和政策集成,滾動實施“我為青年辦實事”民生項目,帶動各區縣各部門&&一系列青年發展標誌性政策、實施一攬子普惠性民生實事,積極回應青年成長發展訴求;進一步動員青年建功,持續豐富拓展“青春建功新重慶”總品牌的時代內涵,建立項目化動員機制,豐富社會化動員機制,拓展網絡化動員機制,引導廣大青年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中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