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高高的山上萬頭牛——重慶黔江牛産業走筆
2024年01月18日 19:39 來源: 新華社

  空氣中的青草味越來越濃,汽車慢慢地向上攀爬,最終停在一處海拔1100米的高山平壩上,從平壩走下去就到了一家肉牛養殖場。

  這裏是重慶市黔江區鄰鄂鎮高坪村,其特色産業是黃牛養殖。為何費這麼大勁兒在高山上養牛?“我們養的是黃牛,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黃牛肉質緊實、美味鮮香。牛怕熱、怕風,溫度又不能太冷,這個地方養牛剛剛好。”牛場負責人、重慶牧嶺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章文説,在黔江,像這樣的高山上還“藏”著上萬頭牛,養牛場外可種牧草,不僅實現牛飼料就地生産,還讓荒地産生了經濟價值。

  黔江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稱。這裏有在高山上養牛的傳統,但以往散戶養殖居多,産業不成規模,抵禦風險能力弱。

  在黔江區鄰鄂鎮高坪村肉牛養殖場,重慶牧嶺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駕駛撒料車給肉牛投料。新華社記者王全超 攝

  孫章文説,近年來行情比較穩定,行情好時一頭肉牛可以賺5000元。經過近兩年發展,孫章文的養牛場存欄肉牛達1000多頭。

  2022年以來,黔江區大力發展肉牛産業,著力打造“高山黃牛”品牌,發展牛産業鏈。

  行走在黔江山地之間,養牛場裏“哞”聲四起,牧草基地裏車來車往,記者感受到當地發展牛産業的熱乎勁兒。“吃的是含硒的鮮青草,喝的是含鍶的山泉水,一抬眼看的是綠樹白雲,肉牛品質怎麼會不好?”鄰鄂鎮黨委書記孫建華説,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黔江黃牛在珠三角等地打開了市場。

  在黔江區鄰鄂鎮高坪村肉牛養殖場,重慶牧嶺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查看肉牛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王全超 攝

  為進一步提升肉牛品牌價值和品質,黔江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推廣良種肉牛人工授精技術,推進能繁母牛擴群增量。“黔江黃牛屬于川南黃牛的一種,是本土優良種質資源,適應性強但生長較慢,為此黔江引進北方優質種源,與黔江黃牛雜交配種,大大提升了品質和效率。”黔江區委常委陳林説。

  在黔江,新華鄉推行“集體經濟+農戶”的肉牛“寄養”發展模式,助力脫貧戶增收;金洞鄉充分利用土地空間,將光伏發電與肉牛産業有機結合,實現“一頂兩用”,降低投入成本……牛不只是牛,更帶動了整個産業鏈。”孫建華介紹,如今鄰鄂鎮存欄肉牛超6000頭,在建項目5個,全部投産後可拉動運輸、種草、有機肥生産等産業發展,形成一個價值3億元的産業集群。

  在位于黔江區的重慶市蓬江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牛肉脯加工車間作業。新華社記者王全超 攝

  在鄰鄂鎮松林村,歡羅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明朗正忙著把一車車草料運至各大牛場。“1萬頭牛一年需要6000萬元的飼料。”劉明朗説,牛産業發展起來,合作社將700多畝荒地流轉起來改種甜高粱、青貯玉米等飼料,越來越多村民加入牧草種植隊伍,到了牧草收割季,劉明朗的牧草基地最多雇傭60多人工作。

  牛産業推動更多“生態包袱”變成“綠色財富”。“以前,收糧後産生的一堆堆秸稈基本被燒掉,不僅浪費資源,還産生污染。現在秸稈也成了牛飼料,牛糞又還田養糧,化肥用量減少率達45%左右,糞污綜合利用率達100%。”孫章文説。

  據統計,2023年,黔江區出欄3.14萬頭牛、同比增長14.2%;同時實現脫貧戶增收5000萬元,戶均純收入達2萬元以上。

  下遊産業也在受益。近年來,黔江不斷強化牛肉製品深加工,提升“黔江牛肉脯”“黔江牛肉幹”特色品牌的知名度,“蓬江”牌牛肉脯獲“重慶名牌産品”稱號。臨近春節,記者在重慶市蓬江食品有限公司的牛肉脯加工車間看到,烤制、分揀、包裝,一片繁忙景象。

  黔江區農業農村委主任郭興春表示,黔江正以品牌提升為突破口,以強化牛的二、三産業鏈為著力點,做大做強牛産業深加工,著力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實現三産高度融合發展。(記者王金濤、李曉婷、萬志雲)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