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重慶市萬州區長灘鎮草堂村村民劉明興剛剛搬進新房,站在自家小樓前,他向記者介紹着房子的布局:“新砌的灶&做飯更方便了,客廳、臥室也寬敞了不少……”
從長灘鎮政府出發,沿山路驅車約半小時,就到了劉明興的家。去年7月,長灘鎮遭遇特大暴雨災害,引發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導致多處農房受損,劉明興家的房子也被泥石流沖毀,所幸一家人被及時轉移到安全地帶。
災情過後,建新房成了劉明興家的頭等大事,由於家庭條件較為困難,當地政府和村委會主動幫助劉明興協調土地、代辦宅基地審批手續,還&&上了施工隊。
“在建房資金方面,我們統籌‘金土工程’、宅基地復墾、危舊農房改造、倒房重建等多重政策性資金,充分尊重老百姓意願。”長灘鎮鎮長吳小波介紹,當地結合實際,將受災房屋分為3級,按照貨幣安置、易地重建、降險治理、維修加固、監測居住等5種方式分類安置,同時做好重建選址風險評估,確保重建房屋安全可靠。
“搬進新房後,我們準備再簡單裝修下,今年孩子們要回來過春節。相信以後生活會越來越好。”劉明興高興地説。
“2023年8月初開工,只用了兩個月就建起了新房。”長灘鎮茶坪村村民程地同告訴記者,因為享受各項補助政策,重建房自己基本沒有掏錢,水電氣也已安裝到位。
萬州區應急管理局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區1000余戶因災修繕、重建房屋已全部完工,受災群眾“春節前入住新居、祥和過年”的目標有望實現。
寒冬時節,走進萬州區彈子鎮的一片種植基地,成片的土豆長勢喜人。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的特大暴雨導致玉米、紅薯等農作物被水沖毀,當地搶抓時機播種秋土豆,目前,災後擴種的5萬畝秋土豆進入收穫期。

圖為長灘鎮村民正在準備春耕化肥。(侯本艷 攝)
災後恢復中,加快防洪減災工程和避災點建設進度,補齊各類地災應對短板也是一項重要工作。萬州區五橋河流域兩岸建築密集,河道內老橋、管道等導致行洪不暢,多次遭遇較大洪水災害。為提升五橋河抵禦洪澇災害能力,萬州區啟動了五橋河流域安全防護工程,通過建設五橋老街分洪隧道、河道疏浚等,提升流域行洪能力。
記者在五橋河流域看到,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萬州區應急管理局負責人介紹,當地還利用民宿、村委會等資源,結合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洪薄弱點等重點區域布局避災場所。截至目前,全區413個行政村已確定臨時避災場所2235個。(記者周聞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