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至十月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5% 高於全國平均1.4個百分點
◆製造業投資增長12% 高於全國平均5.8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去年的31.1%提高至31.9%
◆全市新能源汽車産量32.1萬輛 增長13.7%
◆筆記本電腦産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
◆智能手機産量增長22.3%
今年
◆全市新認定智能工廠17家 數字化車間224家 累計分別達到144家 958家
◆全市新增中小企業14.4萬戶、累計113.8萬戶
◆新增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366家、累計3850家,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3家、累計286家
◆新上市工業企業8家、累計58家
◆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00家,累計分別達到48家、1157家
(數據來源:市經信委,本報記者夏元整理)
“兩周下來訂單突破3000,形勢喜人!”
本月中旬,在第40屆泰國國際汽車博覽會期間,長安深藍汽車兩款新能源車型掀起訂購熱潮,躋身泰國汽車市場品牌“第一陣營”。
培育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是重慶建設“製造強市”的主抓手之一。今年以來,以長安、賽力斯等為代表的“重慶造”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市場保持穩步增長勢頭的同時,“出海”進程也蹄疾步穩。
2023年,重慶錨定建設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目標任務,堅持“製造強市”戰略,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特別是在今年6月,我市高規格召開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制定實施《深入推進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7年)》,部署建設“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
今年以來,重慶提速聚力打造3大萬億級主導産業集群、升級打造3大五千億級支柱産業集群、創新打造6大千億級特色優勢産業集群、培育壯大18個“新星”産業集群,在壯大産業集群、深化轉型升級、培育市場主體等方面亮點紛呈。
做強優勢産業
萬億級産業集群建設勢頭良好
進入年尾,長安汽車頻出“大動作”——
11月24日,四川宜賓,長安汽車與寧德時代共同成立的時代長安動力電池有限公司,迎來首款標準電芯産品下線,此舉標誌着長安汽車全面進軍動力電池賽道。
次日,長安汽車與華為在深圳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投資後者新成立的涉及智能駕駛系統及增量部件研發、生産、銷售的公司,攜手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做“大文章”。
重慶汽車産業另一主力軍——賽力斯汽車,市場表現同樣搶眼。今年以來,賽力斯AITO問界系列車型持續熱銷,其中M5系列上市至今累計交付12萬台,M7系列自9月上市以來,銷量已突破10萬台。
“龍頭車企市場表現活躍,帶動了全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發展向好。”市經信委負責人説,今年以來,我市實施“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發展規劃,長安汽車渝北新工廠、賽力斯超級工廠等大項目提速建設,促進整車産能加速向新能源汽車切換。
在全市加速培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推動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進程中,多個區縣亦快馬加鞭錨定優勢産業發力。
比如,沙坪壩區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培育“鏈主+優質配套”産業生態,以賽力斯鳳凰智慧工廠作為“鏈主”,集聚一大批上下游企業,形成以智能網聯汽車關聯産業鏈項目為配套的網狀産業結構。
和汽車産業一樣,今年以來,電子信息製造業向萬億級産業集群邁進的步伐,也鏗鏘有力。
看好重慶在汽車電子賽道上的發展潛力,12月7日,華潤微電子在重慶發布4個品類的集成電路新産品,並將在渝建設車規級功率半導體産業基地和汽車芯片産業生態圈。
今年以來,通過引進安意法化合物半導體、芯聯12英寸晶圓等一批標誌性項目,重慶功率半導體産業高地初具雛形;集聚京東方、康寧、惠科等知名企業,打通了“玻璃基板—液晶面板—顯示器件”新型顯示全産業鏈條,MLED等下一代平板顯示技術研發進程實現全國領先。
在萬億級先進材料産業集群建設方面,今年我市推動博賽集團氧化鋁擴能、國創輕合金研究院、中潤NMP溶劑等一批大項目落地開工,促進萬凱三期60萬噸PET、卡萊碳纖維複合材料零部件等項目建成投産,實現輕合金材料、纖維及複合材料、合成材料等3類優勢領域加速補鏈成群。
加快數字化轉型
製造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在重慶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青山工業)數字化車間,一台台機器人正有序進行産品組裝,每30秒即可下線一台變速器。通過運用5G、大數據等技術進行數字化改造,青山工業生産效率提高30%以上,同時經營成本降低10%以上。
今年我市重點對汽車、裝備製造、醫藥、材料等傳統及新興産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推進“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態”數字化轉型,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變革從龍頭企業向産業鏈中小企業延伸,從製造環節向供應鏈各環節延伸,從而提升“重慶製造”核心競爭力。
一年來,全市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成效顯現,亮點頗多——
比如,重慶紅江機械公司通過自主開發多個關鍵信息系統和軟體,建成基於工業App且自主可控的柴油機研發生態,形成邊緣計算、機器視覺等多個智能自動化單元柔性生産線,企業生産加工效率提升63.54%,産品研製周期縮短30%以上。
重慶華峰化工公司通過對生産全流程進行智能化改造,完成基礎信息化、應用數字化、流程可視化和決策智能化等數字化轉型,目前企業關鍵設備聯網率達到100%,5G融合網絡聯網率達到80%以上。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實施6000多個智能化改造項目,示範項目生産效率平均提升近60%。
其中,今年以來,我市通過部署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新認定智能工廠17家、數字化車間224家,累計分別達到144家、958家;新增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跨行業跨領域”&&1家,累計達到3家;新部署“一鏈一網一&&”試點示範項目4個,累計達到7個。預計到2027年,全市規上製造業企業將進入數字化普及階段,帶動4000家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累計推動15萬家企業“上雲、用數、賦智”。
強化市場主體培育
專精特新企業按下“加速鍵”
你知道嗎,每年全國生産的鞋類産品裏,有超6成的生産原料,都來自於一家渝企——重慶華峰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峰新材料)。
在華峰新材料,不但每年量産一大批己二酸、聚氨酯樹脂等新材料産品,其3D打印的一體輕量運動鞋等應用産品同樣也讓人眼前一亮。
另一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重慶瑜欣平瑞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每年近1000萬隻的銷量,在全球通機點火器的市場佔有率達20%。
在重慶,從專精特新企業成長為行業“隱形冠軍”的企業為數不少——生産凈水産品的重慶藍潔廣順凈水材料有限公司,不僅是國內同行業領軍企業,還參與制定30多個行業標準;重慶宗申航發生産的多款航空活塞發動機,填補了國內技術短板,市場佔有率常年位於行業領先地位;重慶華數機器人實現3C機器人國內首創,産品市場佔有率達17%,位列全國第一……
專精特新企業是新型工業化的生力軍,也是我市補鏈強鏈的關鍵着力點。今年以來,我市持續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創新發展,越來越多的優質中小企業專注細分領域,手握技術創新“金剛鑽”填補産業鏈空白,讓更多“重慶造”産品走向國內外市場。
“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能力突出,平均研發投入強度達到5.4%,高出全市平均水平約3個百分點,而且營收和利潤也表現搶眼,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市經信委負責人&&,在我市“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建設中,專精特新企業的高成長性有助於規模能級新突破,“我市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要實現創新賦能新突破,必須依靠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性。”
為此,今年11月,我市&&了《重慶市獨角獸、瞪羚企業培育工作方案(2023—2027年)》,啟動梯次培育計劃,加快培育支撐全市製造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後備力量,計劃到2027年培育獨角獸企業15家、潛在獨角獸企業30家、瞪羚企業300家。
近日我市還印發了《中小型硬科技企業更快更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2023—2027年)》,提出組建中小型硬科技企業幫扶庫,每年重點幫扶企業不少於50家,推動入庫企業營業收入實現三年“倍增”,實現優秀入庫企業“做大、做強、做上市”。
延伸閱讀>>>
川渝高竹新區培育汽配産業集群
“高竹新區的建設為公司開闢川渝兩地市場帶來重大機遇!”12月16日,在川渝高竹新區,四川冠傑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水兵對記者説。
陳水兵介紹,公司是2018年入駐的,“那時入駐企業屈指可數。”蛻變,源自2020年底川渝兩省市共同批准設立川渝高竹新區,它也是全國唯一的跨省域共建新區。“川渝兩地始終堅持同城共育,跨省一體厚植産業根基。”高竹新區負責人介紹,兩地在産業互補上保持同向,按照“融圈入鏈、梯次配套”思路,主攻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等智能製造,以及生態文旅康養都市近郊現代農業“2+1+1”現代産業體系,全面嵌入、主動融入重慶都市圈産業發展鏈條。
在項目招商引資環節,高竹新區建立了跨省統一招商引資體系,聚焦重特大産業項目,完成簽約重大項目41個、協議投資340.4億元。目前園區累計入駐企業196戶,形成主要為重慶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提供配套的汽配産業集群。
高竹新區負責人&&,今年園區累計實施項目30個、完成投資46.25億元,其中重慶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億元,重慶、廣安兩地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0.4億元。
本報記者 周傳勇
相關鏈結>>>
重慶這樣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實現“六個新突破”
確保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建設取得標誌性進展
■規模能級實現新突破,計劃到2027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突破4萬億元&階
■創新賦能實現新突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提高至2%
■結構優化實現新突破,“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初步形成,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至36%
■綠色低碳轉型實現新突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2年累計下降13%
■空間布局實現新突破,全市製造業協同聯動發展格局形成,單位工業用地産出提高至75億元/平方公里
■企業主體升級實現新突破,全市年營業收入超千億元、過百億元和上市工業企業分別增加至5家、50家和100家,製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分別達30家、500家、1.27萬家和8.6萬家
突出“六個聚焦”
協同構建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完整體系構架
■聚焦“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建設,提升發展能級
■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號工程”,建設産業備份基地
■聚焦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提升創新效能
■聚焦數字變革,引領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三化”升級
■聚焦主體培育,增強發展活力
■聚焦産業布局,促進區域協同
建立“六個機制”
形成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抓手
■建立“專項方案+專班推進”産業集群建設工作機制
■建立“全景圖+産業地圖”産業鏈提升工作機制
■建立“賦能中心+診斷評估+全覆蓋推進”技術改造工作機制
■建立“畝均賬+含金量”製造業畝均論英雄改革機制
■建立“服務企業專員制度+企業吹哨·部門報到”涉企服務工作機制
■建立“區域+企業”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工作機制
(記者 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