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越南河內輕軌2號線建設中的“重慶技術”

  蜿蜒的高架軌道、綠色的車體涂裝、舒適的車內布局……越南第一條城市輕軌——河內輕軌2號線,最近在國內各大短視頻&&上火了一把,不少人以為這是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

  事實上,除了外表酷似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河內輕軌2號線在建設中同樣有“重慶技術”,它採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漢龍帶領的重慶大學岩土實驗室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軟基加固專利技術——PCC樁技術,有效解決了施工過程中軟弱土環境下的沉降變形問題。

  PCC樁技術是什麼技術?為什麼這麼“穩”?12月14日,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墻外開花”

  PCC樁技術在越南得到首次使用

  河內輕軌2號線又叫吉靈—河東線,是中越兩國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項目。該項目於2011年10月10日正式開工,2021年11月6日正式移交並投入運營。

  在輕軌運行前,當地市民出行和通勤主要借助摩托車、公共汽車、出租車及自行車,交通堵塞情況時有發生。建成後的河內輕軌2號線全線長約13公里,設有12座車站,列車行駛全程僅需23分鐘,用時比汽車出行快約1小時,大大節省了當地居民的出行時間。

  該項目從設計、施工、驗收到移交運營,全面採用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標準,是海外首條“中國化”城市輕軌。“因為項目在建設過程中,軟弱土地基裏有大量的地下水、淤泥摻雜物等,我們採用了重慶大學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PCC樁技術,為軟弱土植入強勁的‘筋骨’。”項目承建公司——中國中鐵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時,PCC樁技術通過國際技術授權,由越南岩土股份公司在該項目中推廣應用,解決了該項目的工後沉降控制難題。

  PCC樁技術到底是什麼技術?“PCC樁,即現澆混凝土大直徑管樁,是我們團隊在廣泛工程實踐的基礎上,自主開發研製的一種軟基加固專利技術。”劉漢龍介紹,樁基是解決重大基礎設施沉降問題的“定海神針”,要讓軟弱土“強筋壯骨”,就要提高樁基性能,讓樁基具有更高的承載力。傳統的樁基主要是圓形樁和方形樁,其團隊則創新性地提出環形截面空心樁代替實心樁的技術思路。

  經過不斷地技術優化,運用在河內輕軌2號線建設中的PCC樁技術不僅施工工藝簡單,可操作性強,對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小。施工單位&&,與實心樁相比,同等混凝土用量條件下,PCC樁可提高承載力30%—50%;同等承載力條件下,PCC樁節省混凝土用量50%以上,施工機械能耗減少50%,真正實現了以柔性樁的成本達到了剛性樁的效果。

  “墻內也香”

  PCC樁技術已應用於國內18個省市重大工程軟土地基加固

  小小一粒土,看似不起眼,但無論是飛天遁地的城市軌道交通,還是綿延萬里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抑或高聳入雲的建築,都離不開穩定的基礎,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我們團隊瞄準的,就是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常常遇到、有諸多‘疑難雜症’的軟弱土。”團隊成員之一、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長丁選明説,近30年來,團隊主攻方向一直聚焦難度較大的岩土工程,攻克了一道道難關。

  早在本世紀初期的甬&溫鐵路建設過程中,由於車站上方有很多高壓電線,常規的施工機械進不去,無法進行地基加固。解決這一工程難題的任務,落在了以劉漢龍為領軍人物的重慶大學岩土實驗室科研團隊肩上。

  當時,受中鐵第四設計院邀請,科研團隊趕赴施工現場勘查。為了不耽誤工程進度,施工方要求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研發出新的地基加固技術。

  “我們立馬組織攻關,研發裝備、工藝等,既要保證施工機械的限高,又要保證設備能往地下打30—40米的深度做樁基。”丁選明稱,團隊做了大量的實驗、分析,經過一個月的攻關,研發出一種新型樁基技術:利用小型鑽機按設計直徑,分段鑽進至設計深度成孔,放入分段注漿管然後投放石料,投放完成後進行注漿,固結成樁。

  “與其他樁型對比,漿固碎石樁的施工機械高度低,樁身的強度也很高。”丁選明稱,回到重慶後,劉漢龍還帶領團隊總結、編制了漿固碎石樁技術的標準。

  如今,重慶大學岩土實驗室科研團隊研發的PCC樁技術已成功應用於上海、江蘇、天津、湖南、河北等18個省市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市政工程、港口工程、橋梁工程等軟土地基加固重點工程項目中,助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節能降碳,推動綠色建設可持續發展。

  目前,該技術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産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中國專利優秀獎、中國發明創業獎等榮譽。

  提檔升級

  將傳統土力學原理和微生物固化技術相結合

  近年來,隨着溫室效應、土壤污染等全球性問題日益嚴峻,世界各國開始提倡使用綠色材料,環境因素在土木建設中逐漸佔據重要地位。

  過去,大部分岩土加固方式為化學灌漿,使用的是水玻璃、水泥等化學材料,污染嚴重。如今,重慶大學岩土實驗室科研團隊正在嘗試將傳統土力學原理和微生物固化技術相結合,開展微生物岩土加固的研究,朝着更加智能化、低碳化的方向發展。

  在重慶大學岩土實驗室的微生物土實驗室,記者看到,一個個玻璃器皿內,放置着研究人員培養出的10多種“聽話”的微生物。在研究人員的“精心照料”下,它們可以應用於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展基於微生物岩土創新技術的研究性保護工作。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微生物,我們的任務是讓需要的微生物被馴化並存活下來,促進微生物岩土形成,達到改善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能這一目的。”團隊研究人員肖揚教授&&,微生物岩土具有生態環保、就地取材、可持續再生等特點,在一條條細小的文物裂縫中補上微生物岩土,讓微生物岩土在文物修復領域得到應用,可有效避免傳統修復技術的缺陷。

  早在2018年,劉漢龍團隊就出版了全球首部微生物岩土領域學術專著《微生物土力學原理與應用》,並創辦了國際首個生物岩土領域的英文期刊Biogeotechnics(中文刊名《生物岩土技術》)。

  如今,這項技術不僅被應用於島礁建設,還被用於大足石刻、瑞金紅井紀念碑等重要文物的修復以及三峽庫區消落帶等工程修復。“真正做到了無污染,可持續。”肖揚説。

  小貼士>>>

  PCC樁技術走出“國門”

  2021年11月,越南首個城市輕軌項目——河內“吉靈—河東”輕軌正式投運。由於該項目軟基中有大量的地下水、淤泥摻雜物等,在建設過程中採用PCC樁技術,有效解決了軟弱土環境下沉降變形問題

  什麼叫PCC樁技術

  即現澆混凝土大直徑管樁,是一種適合於軟土地區的新型高效優質樁型。與實心樁相比,同等混凝土用量條件下,PCC樁可提高承載力30%—50%;同等承載力條件下,PCC樁節省混凝土用量50%以上,施工機械能耗減少50%

  PCC樁技術的應用

  相關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於我國公路、鐵路、港口、市政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地基加固工程項目,如京滬高速公路軟基加固、京滬高速鐵路軟基加固、長江靖江港口軟基加固等

  實地打探>>>

  這條城市輕軌酷似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

  西部國際傳播中心記者 陳展

  12月12日,在赴河內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越南《人民報》發表題為《構建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 開啟攜手邁向現代化的新篇章》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中國企業承建了河內輕軌2號線,這是越南首條城市輕軌項目,累計載客近2000萬人次,為河內市民出行帶來便利。”

  在“陸海十年·一路向南”主題採訪活動中,西部國際傳播中心記者於7月20日實地打探這條輕軌,並採訪了中鐵六局集團越南有限公司、河內城市鐵路有限公司,探訪這條城市輕軌如何為開放合作注入新動力,揭秘修建背後的故事。

  全産業鏈“中國化”的最大城市輕軌項目

  走進越南河內輕軌2號線吉靈—河東線起點吉靈路站,記者觀察到,不論是站&內外設計、路線顏色,還是車廂內布局,都像極了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

  該項目作為越南第一條城市輕軌、河內市軌道交通線網中一條交通主幹線,由中鐵六局承建。這也是目前海外首條規範標準、施工技術、裝備材料、施工、監理和運營管理全産業鏈“中國化”的最大城市輕軌項目。

  據中鐵六局集團越南有限公司總經濟師王斌介紹,這條輕軌從2011年開始修建,經過十年的建設,於2021年11月正式通車運營,由吉靈路站起始至安義站,平均站間距為1151米。

  王斌&&,中國修建軌道工程,以及提供配套設備信號等技術已非常成熟,最大的難度在於中國的設計理念如何融入越南本土文化。越南目前修建的三條輕軌線路分別由不同國家負責承建。除了中國負責的河內2號線以外,還有法國主導的河內3號線和日本主導的胡志明1號線。而中國承建的河內2號線是越南第一個完工並開通運營的輕軌。

  王斌在採訪中説,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而這條輕軌也經歷了十年的建設。這條輕軌正是“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標誌性項目,他相信這條輕軌一定能促進中越友誼,為越南的交通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極大緩解了越南的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與許多東南亞國家一樣,越南經濟快速增長,隨之也帶來了擁堵的交通問題。因此,發展一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河內輕軌2號線的開通給當地市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快速”“便捷”,是河內民眾在談及河內輕軌2號線時最常説的詞。

  乘坐輕軌的當地市民告訴記者,列車行駛得很平穩,也很快捷,乘坐的過程非常方便。另一位市民則&&:“希望以後能建設更多的輕軌。如果我家在輕軌站附近,一定會選擇輕軌出行。”

  該線路列車大大節省了當地居民的出行時間,極大緩解了沿線交通擁堵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這條輕軌也已成為越南民眾的“網紅打卡地”,大量民眾在車站和車輛上拍照留念,在社交媒體&&分享乘坐輕軌的便捷和舒適體驗。

  中越互利務實合作穩步前進

  河內城市鐵路有限公司代表Vu Hong Truong在採訪中&&,該項目運營後對於完善河內城市路網功能、緩解交通壓力、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以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引導城市空間結構的合理髮展上也發揮出巨大的輻射作用。當地媒體報道則稱,隨着這條輕軌開通運營,“摩托車王國”邁入了綠色出行新時代。

  “項目投運後將有效緩解交通堵塞問題,更值得一提的是輕軌對城市道路環境十分友好。這些優勢讓越南的其他城市更有理由效仿河內案例,投資新建更多輕軌。”Vu Hong Truong説。

  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在其官網上&&,越南輕軌的落成,不僅意味着中越互利務實合作繼續穩步前進,從長遠來看,還有利於“一帶一路”倡議和越南“兩廊一圈”規劃的對接和中越兩國的互聯互通。

  除了河內輕軌2號線,中越國際班列、智慧口岸、光伏和風能電站等都是中越兩國合作的一個個具體案例。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資源、設備、資金、運營經驗,將助力越南經濟的發展,共同促進兩國海上、金融等領域的合作。

編輯: 王龍博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