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青花椒加工。
江津青花椒種植基地。(江津區委宣傳部供圖)
江津青花椒“海外之旅”>>>
為尋找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江津青花椒出口,先是漂洋過海去到日本、韓國,後又南下東南亞,經馬六甲海峽後到達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再橫穿亞歐大陸抵達法國,之後橫渡大西洋,登陸美國、加拿大
“600斤青花椒已打包裝好,你們打來尾款後立馬發貨。”12月12日中午,江津區豐源花椒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華忠操着一口“川普”對電話那頭説,言語中透露着堅持。
來電訂貨的是越南的華人客戶。儘管對方要貨較急,但楊華忠堅持要等全款到賬後才裝車。
江津花椒在海外市場的走俏,給了他充足的底氣——今年,江津青花椒在海外市場銷售額達1000萬元,繼去年之後再次同比增長超過40%,且單價比國內高出一大截。
相較之下,國內花椒市場卻持續疲軟,鮮花椒的最低價格下探至2元/斤,甚至無法保本。
“正因為國內市場低迷,我們才將目光投向海外。”江津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劉洪坦言,“對種了50多萬畝花椒的江津而言,這也是一場自救!”
“椒”慮
豐産卻不增收椒農“很受傷”
楊華忠銷售花椒,但此前並不種植,而是從當地農戶手中收購,因此他與許多椒農都很熟,喻大成便是其中之一。
6年前,做蔬菜水果批發生意的江津村民喻大成,在該區石蟆鎮東溪村五社包下了一片地,其中500畝種植花椒。
頭兩年,花椒的價格穩中有升,幹花椒(一般每5斤鮮花椒曬制1斤幹花椒)甚至一度達到60元/斤的歷史高位,喻大成感覺“很順利”。
但形勢很快急轉直下,花椒價格持續走低,鮮花椒的單價在3—5元/斤的價格區間徘徊,幹花椒的價格也始終沒上過20元,喻大成“很受傷”。
“算不過來賬了。”他告訴記者,農資和人工不斷漲價,算上土地流轉費、運費等成本,一畝花椒的前期投入達4000元,而花椒價格的低迷,讓成本倒挂已成不爭的現實。
一氣之下,喻大成甚至想過把花椒苗鏟了,種蔬菜、水果。
喻大成的遭遇絕非孤例。江津區吳灘鎮郎家村椒農唐道祥一家種植花椒多年,也親自見證了花椒價格遭遇“滑鐵盧”,“過去畝産1500斤,十來畝地能賣六七萬元,如今畝産量多了幾百斤,但只能賣4萬多元。”眼看著行情下跌,他內心十分焦急。
相比其他經濟作物,花椒耐旱且適應性較強,種植技術也相對簡單。“而且,花椒的投産期僅兩年左右,可以説種下後很快就能見到效益。所以這幾年種植面積不斷攀升。”劉洪説。
中國經濟林協會花椒分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2022年,全國花椒主産區産量從28.9萬噸增長到57.4萬噸,而目前國內年市場消費量在42萬噸左右。
産量飽和,供大於求,供求關係走到拐點,熱門産業總是繞不開周期困局,花椒産業也未能例外。
出海
開闢全新市場價格翻倍
既然國內市場“內卷”,何不尋找更廣闊的市場,將目光投向海外?
這是當時江津區的考慮,而讓他們有此想法的,源於楊華忠的一次誤打誤撞。
今年62歲的楊華忠,從2006年開始收購、加工並銷售花椒,多年來積攢了不少人脈。一次,他的朋友帶着一位&&來重慶游玩,楊華忠向他推薦了自家的青花椒,沒想到對方一眼看中,直接帶了10包青花椒回中國台灣試水,反響良好。
就這樣,江津青花椒的“海外之旅”,先是漂洋過海去到日本、韓國,後又南下東南亞,經馬六甲海峽後到達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再橫穿亞歐大陸抵達法國,之後橫渡大西洋,登陸美國、加拿大。
“出口價格要比國內高50%—100%。”楊華忠説,以當天出口到越南的600斤幹花椒為例,每斤售價40元,是國內價格的一倍以上,凈利潤也有十七八元。今年,儘管楊華忠的公司花椒出口額不到1000萬元,但其凈利潤與國內銷售7000萬元的利潤基本相當。
優價自然需要優質,出口花椒對品質的要求更高——從花椒基地建設、農殘控制、生産環節、存放環境,以及土壤、産品、水的送檢認定等,每一環節都需要嚴格把關,讓楊華忠萌生了尋找農戶合作建基地的想法。
2021年,正當喻大成對花椒苗動了“殺心”之際,一通電話讓他放下了鏟子。
電話那頭,是江津區花椒首席專家團隊成員、高級農藝師蘇家奎,和他一起來的還有楊華忠。他們對花椒基地的土壤環境進行了詳細檢測,結果令人滿意:一是大環境沒有工業企業,污染極少;二是土壤為富含有機質的酸性中壤土,適合花椒種植;三是土壤中農殘和重金屬均未超標。
“願意按照出口的要求種植花椒嗎?”楊華忠問喻大成。
後者滿口應允下來,從去年的5畝試水到今年擴大規模至70畝,隨着出口渠道的打通和花椒收購價格的穩中有漲,喻大成完全打消了鏟掉花椒苗的想法,“明年要把500畝地全部按照出口的要求來種,還要爭取水肥一體化項目和全程社會化服務項目……”
護航
&&激勵政策積極推動出口
出口花椒,渠道、基地、加工三者缺一不可。
楊華忠的“無心插柳”,為江津青花椒出口打開了一條渠道,而基地建設和加工提檔升級也必須跟上腳步。
去年,江津&&花椒産業高質量發展相關文件,其中在銷售方面提到,積極推動花椒産品出口;在基地方面,支持建設花椒出口基地,兌現1萬元/噸的花椒出口激勵政策;而在加工方面,則將“規範花椒加工技術和工藝流程,保證加工産品質量”。
這些政策激勵了相關企業。
今年1—11月,楊華忠出口了37.6噸鮮花椒、14.7噸幹花椒、47.3噸花椒油——按照前述政策,他有望獲得不少獎勵。
激勵政策同樣惠及喻大成這樣的椒農。比如,如果按照出口標準進行種植且檢測達標,其鮮花椒的收購價將在市場價的基礎上再上浮2元/斤,“如市場單價為4—5元,那我就能賣到6—7元。”喻大成説。
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原本今年鮮花椒的市場均價為4.4元/斤,利潤大約只有0.4元,加上這2元後,每斤利潤達到2.4元,每畝利潤接近4000元,在農業産業中已是非常不錯的收益。
為了把出口的總量做大,江津先後引進6家服務有機食品生産的資深農資供應商與當地種植業主聯合,建成12個歐盟標準花椒出口基地,為出口花椒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花椒原料。
加工方面則運用數字化技術對車間進行改造,實現了從以人為主到以機器為主的轉變,在品控、灌裝、打包等方面實現標準化,讓花椒油的顏色、香味、麻度等更加一致。
在劉洪看來,目前江津花椒的出口量仍然較低,但在大幅增加,説明趨勢是好的。“關鍵是要苦練內功。”他説,“花椒的品質怎麼評判、怎麼分級、怎麼做到溯源、怎麼實現品質檢測全覆蓋,我們要持續在這些領域發力,就不怕和其他地方競爭,江津花椒‘走出去’也更有底氣。”(記者 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