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長尾雉
12月4日,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十里坪,工作人員巡查房舍。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名片>>>
白冠長尾雉
屬雞形目雉科長尾雉屬,是我國4種長尾雉中體型最大,尾羽最長的一種,為中國特有珍稀物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列為易危(VU)物種。
白冠長尾雉曾廣泛分佈於重慶的四面山、金佛山、五里坡、仙女山、陰條嶺、雪寶山、大巴山等自然保護區。
12月5日,海拔2200多米的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十里坪,雪霽天晴。
山坳裏,20隻白冠長尾雉沐浴在雪後的陽光下,怡然自得。繽紛靚麗的羽毛、近1米長的尾羽……白冠長尾雉這一身華麗的服飾,讓人驚艷。
然而,1998年重慶陸生脊椎動物調查結果顯示,僅在城口大巴山區域有不足20隻的白冠長尾雉小種群分佈。2000年後,據多方調查數據表明,其在重慶原有的分佈區域再無野生個體發現,基本可以確認該物種在重慶野外已經消失。
而在雪寶山區域,自上世紀80年代初就不曾在野外發現白冠長尾雉的蹤跡。
繁育
故事的源頭,要回到重慶動物園。
這一年,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特色動物保護和利用專業的匡高翔走進了重慶動物園的大門。
“我小時候看川劇,就對刀馬旦頭上威風凜凜的翎子特別感興趣,上學時了解到翎子是由白冠長尾雉最長的兩支尾羽製作而成,就對白冠長尾雉特別關注。”然而,在重慶動物園工作,每天與動物打交道的匡高翔並未在園裏見過白冠長尾雉,“雄性白冠長尾雉修長且絢麗的尾羽使其成為獵人覬覦的對象,過度捕殺是造成白冠長尾雉種群數量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另外,人類活動導致白冠長尾雉棲息地破壞與喪失,尤其是森林面積的減少,對其生存造成了很大威脅。”
2000年,匡高翔開始負責重慶動物園鳥類的研究、養護工作,“那時我就有個想法,希望動物園能引進白冠長尾雉並實現人工繁育,再野化放歸自然。”
可直到2013年12月,匡高翔的夢想才有了實現的可能——重慶動物園從上海引進了兩雄三雌5隻白冠長尾雉並開始進行人工繁育。
不過,由於缺乏白冠長尾雉人工繁育經驗、白冠長尾雉對重慶氣候不太適應等問題,接下來3年,幼鳥成活率都不高。
“雖然前3年的人工繁育算不上成功,卻給我們提供了足夠的育雛經驗,比如知道了白冠長尾雉卵雖然一年只産一窩卵,每窩6至8枚,但有補卵的習慣。”匡高翔解釋道,就是蛋少了它會再産進行補充,一隻雌雉一年最多能産卵30枚。
從2017年開始,匡高翔將白冠長尾雉的雌雄配對增加至三組,“每組3隻雌雉,9隻雌雉一年最多能産卵270枚。”2020年,重慶動物園成功繁育並成活白冠長尾雉50余只;2021年,又有100多只白冠長尾雉成功繁育。
至此,匡高翔“將白冠長尾雉野化放歸自然”的夢想,有了實現的條件。
攜手
“當自然擴散難以實現時,人工再引入是恢復一個地區已消失物種的合理手段。”匡高翔介紹,白冠長尾雉在重慶野外已經消失,且在國內絕大部分自然保護區內種群密度都在快速下降,“野外再引入的首選方式是從其他野外地點直接捕獲並轉移野外個體至目標區域。但當野外個體難以獲得時,則可選擇將圈養繁育個體放歸野外。”
白冠長尾雉性機警、怕人,多在林下和比較隱蔽、安靜的地方活動,喜在常綠針闊混交林和落葉闊葉喬木林中棲息、隱蔽和覓食,以植物性食物如樹果、樹葉、野草為主要食物,也取食鱗翅目的幼蟲、蟲卵等,對抑制森林蟲害,維護生態平衡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將圈養繁育的白冠長尾雉放歸野外,地點選擇十分重要。
一次偶然的機會,重慶動物園與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攜起手來。
今年4月,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匡高翔遇到開州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主任黃亞洲,便請他推薦一個能夠實施白冠長尾雉野化放歸項目的地點,黃亞洲向其推薦了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隨後,匡高翔應邀到雪寶山進行考察,雙方一拍即合,很快就開始了項目前期策劃。
匡高翔告訴記者,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本就是白冠長尾雉在重慶的原生棲息地之一,保護區內的植被和自然環境非常適合白冠長尾雉生存。
“自然條件具備,重慶動物園又能為野化放歸提供基礎的技術支撐和保障,這讓我們對項目的成功實施滿懷希望。”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以下簡稱“事務中心”)主任楊泉説。
據了解,這是西南地區首個白冠長尾雉野化放歸項目,也是重慶野生動物保護回歸模式的新探索,開創了重慶瀕危野生動物野外再引入的先河,成功後將為重慶市珍稀瀕危動物野外回歸提供典型示範,成為重慶野生動物保護標誌性事件。
建舍
很快,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西南大學、重慶動物園、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冠長尾雉繁育及野化放歸科研項目(一期)實施方案”正式出爐。
“我們計劃用6—8年的時間,實現3個階段的目標:野放的白冠長尾雉在野外存活超過一年,並成功度過野放後第一個冬季;野放的白冠長尾雉在野外繁殖成功,並且後代成功存活至獨立;野放的白冠長尾雉在雪寶山形成可自我維持的野外種群。”楊泉介紹,經過考察選址,專家們決定在十里坪建設總面積952平米、含舍間12間的白冠長尾雉自然繁育籠舍,並從重慶動物園引進10對各個年齡階段的白冠長尾雉開展野化放歸訓練。
“我們在建設自然繁育籠舍時,就充分考慮到雪寶山極端天氣對白冠長尾雉的影響。”今年9月份開始,事務中心工作人員黃吉蘭和周李萍就具體負責自然繁育籠捨得建設工作,“十里坪區域冬季有較長的降雪期,氣溫遠低於重慶動物園,因此我們在每個舍間都設計了可遮風擋雨且通風良好的內舍。”
為盡可能接近天然環境,每個舍間內還設置了高低不一的多個棲架、自然地面、沙坑、水池,並種植當地有分佈的灌木或小樹,配置了草窩、土窩、木窩等多種形式的鳥窩供白冠長尾雉選擇。
“在籠捨得地下,我們還模擬自然環境鋪設了泥土、石頭、砂礫三層地基,在最上層鋪上腐殖土。”黃吉蘭介紹,籠捨得防護網也經過精心選擇:網眼不能太大,防止小型貓科動物鑽入捕食白冠長尾雉;網眼也不能太小,防止白冠長尾雉的頭頸卡在網眼處。
午後雪寶山刺眼的陽光下,黃吉蘭和周李萍的防寒服表面顯露着無數個細小的破洞,“都是電焊的火花燙出來的。”
原來,在高寒的雪寶山施工讓人望而卻步,許多工作只能工作人員親自上陣,除了電焊,還有攪拌混凝土、搭架子、運土……
最終,原定120天建成的自然繁育籠舍,僅用時48天就全部完工。11月3日,10對白冠長尾雉順利入住它們在雪寶山的新家。
12月5日,十里坪白冠長尾雉自然繁育籠舍屋頂殘雪未融,10對白冠長尾雉已在雪寶山度過了第一個雪天。
野化
陽光下,積雪化水滴落屋檐。
屋檐下,事務中心工作人員王雷和飼養員范美勇、向守福正在為白冠長尾雉準備早餐。
記者發現,他們投喂給白冠長尾雉的食物不僅多樣化,而且很有講究,這一切只有一個目的——野化!
比如:萵筍、蘋果要切碎,煮熟的雞蛋要帶殼揉碎攪拌在一起,然後拋撒到籠舍裏,讓它們習慣在草叢裏、土裏找吃的;在每個籠捨得竹筒裏插入沒有切碎的萵筍葉,以此模擬植物的自然生長狀態,讓白冠長尾雉自行啄食;麵包蟲要拋撒在籠捨得草叢、地面上,模擬自然環境下生長的蟲子,讓白冠長尾雉尋找、啄食……
“麵包蟲是白冠長尾雉最喜歡的食物,一頓早餐要投放300克左右。”因為消耗大,王雷特意從網上買來麵包蟲蟲卵人工孵化後,用腐爛的菜葉喂食,等麵包蟲長到兩三厘米長就可以喂給白冠長尾雉了。
“我們通過研究捷克和法國成功建立白冠長尾雉野放種群的案例發現,野放之前,尤其是幼年階段,接觸的食物越多樣,特別是飼喂活的麵包蟲後,野放後存活率越高。因為其搜尋食物、處理食物的時間縮短,分配給警戒的時間更多,並且消化系統也更適應天然食物。”事務中心副主任鄔黎介紹,後期,飼養員將從周邊森林收取橡子、漿果、蘑菇及各種植物的嫩芽和嫩葉等,飼喂繁殖親鳥及其雛鳥,“比如從周邊森林中剪取整個長着嫩葉的枝條,或撿拾整段生長着蘑菇、覆蓋着苔蘚或滋生着蠐螬的朽木,投入籠舍,逐步培養他們在野外覓食的能力。”
“我們希望在2025年左右,將白冠長尾雉個體徹底放歸野外,並跟蹤觀察其生存狀況。”匡高翔説,只有實施白冠長尾雉野化放歸試驗,對其進行再歸入保護,逐步恢復其野外種群數量,實現自然繁殖及種群擴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白冠長尾雉易危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