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産教融合:永川對話宜賓

永川西部職教基地。(永川區委宣傳部供圖)

  宜賓市科技創新中心。(宜賓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供圖)

 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學生在開展機器人編程實訓。(受訪單位供圖)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以深化産教融合為重點,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産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

  當前,我國有1萬多所職業院校、3000多萬名在校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模已佔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各地如何推進教育和産業有機融合、良性互動?職業院校如何教隨産出、産教同行,真正成為培養優秀技能人才的“搖籃”?近日,記者前往同為西部職教名城的重慶市永川區和四川省宜賓市,邀請雙方職教主管部門和代表性職業院校有關負責人,就深化産教融合方面的經驗進行了交流探討。

  政府對話>>>

  永川 打好“職教牌” 推動産業升級

  近五年來開展校企合作項目292個,共建二級産業學院27個,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數量突破1300個

  8所中職院校、5所高職院校、2所應用型本科院校、2所成人教育學校,在校學生17.6萬人,這是永川區現有的職教規模。

  記者在永川看到,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職教城”:學校與城市沒有明顯界限,學校融入城區和園區,在老城、新城、高新區,均有職業院校。

  “職教不僅是永川的一張名片,也改變了永川這座城市!”永川高新區管委會主任盛逵説,多年來,永川正是通過大力推進職教改革,有力地推動了城市發展和産業升級,實現了“職教改變一座城”。

  永川作為地區所在地時,曾建有永川師專、重慶農機校等1所大專、10所中專學校,1983年永川併入重慶後,這11所學校留在永川,當時共有在校生2萬餘人。

  此後,永川抓住國家推進教育改革機遇,大力引進和培優扶強民辦職業院校。到2008年,永川的職業院校整合為15所,在校學生增至10萬人以上。

  在職業院校帶動下,永川新城區建設快速擴張,目前其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已達87平方公里。

  近年來,永川更是將職教資源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法寶”。

  永川區大數據産業園就是依託職教資源優勢而設立的園區,從無到有發展起了數字文創、人工智能及物流網、服務外包等産業。

  目前,該園區已匯聚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愛奇藝、科大訊飛、達瓦等486家企業,員工規模達1.9萬人。

  其中,於今年5月投用的“永川科技片場”,已完成《深淵》《P計劃》《崩壞3》線上音樂會等多個影視項目的拍攝製作,成為全國領先的科技影視基地。

  永川還依託職教資源優勢,連續引進長城汽車、東鵬陶瓷、雅迪電動車等一大批知名企業,成為重慶重要的汽摩生産基地、智能家居生産基地。

  2022年,永川規上工業企業達到355戶,實現産值1645億元。

  今年8月,建廠僅4年的長城汽車重慶永川工廠迎來第50萬台“長城炮”下線,其在國內皮卡市場的佔比達到了三分之一,成為中國最大的中高端皮卡生産基地。

  盛逵認為,永川近年能在産業上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原因是在招商引資中打好了“職教牌”,另一方面原因是推進企業深度參與院校對學生的産教融合培養,實現了産業、職教的有機融合和相互促進,使職業院校更好服務地方産業發展。

  近五年,永川各職業院校共與企業開展工信領域數字安全産業人才基地、中德工程師學院等區內校企合作項目292個;對接長城汽車、西門子、科大訊飛等龍頭企業,建立長安汽車工匠學院、中德工程師學院等二級産業學院27個;開設有113個訂單班和中國特色學徒制班,涵蓋44個專業;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數量突破1300個;職教學生共計增加5.5萬人。

  在校區擴建方面,近五年來,永川累計供應土地3025畝用於支持院校擴建校區。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永川校區項目已完成一期457畝土地徵地拆遷,聯合華為、西凱教育集團共建的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一年建成投用,重慶現代製造職業學院已完成主體封頂,職教中心新校區、渝西衛校新校區已建成投用。

  宜賓 7年時間 鄉村郊野成智慧新城

  加快建設大學城和科技創新城,推動形成動力電池、光伏、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等四大新的支柱産業

  2016年前,宜賓市僅有宜賓學院1所本科院校和宜賓職業技術學院1所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2.5萬人;現在,宜賓共有12所高校、10萬在校大學生——這是宜賓過去7年的大學城和科技創新城的建設成果。2021年,宜賓成為全國首批21個産教融合試點城市之一。

  記者在宜賓看到,觀鬥山和龍頭山將該市大學城和科技創新城分為兩個部分:兩山之間是宜賓大學城,一所所現代化、國際化的高校錯落有致,一排排特色鮮明的教學樓鱗次櫛比,大學城路邊的指路牌是當地的“網紅”景點,上面寫着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知名高校校名;觀鬥山以西是宜賓科技創新城,坐落着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大、吉林大學等13所知名高校的産業技術學院和2個院士工作站。

  “過去的宜賓缺乏科教資源!”宜賓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副局長曾振華説,抗戰時期,宜賓李莊一個不到3000人的小鎮,發出“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電文,接納了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等10家高等學府及學術機構,成為抗戰時期重要的文化中心。2016年以前,宜賓只有1所本科院校、1所高職院校,産業主要以白酒、煤礦等“一白一黑”為主,經濟結構單一,發展高新技術産業乏力。

  為破解發展瓶頸,宜賓市於2016年提出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加快建設大學城和科技創新城。該市按照“城市圍繞大學建,産業依託教育興”的産教融合協同發展理念,在三江新區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36平方公里的大學城和科技創新城。

  為全力推進建設,宜賓創新實施“三個一”建設模式:在大學城和科技創新城36平方公里土地中,三分之一用於大學教學科研,三分之一用於公共基礎設施配套,三分之一用於區域商業配套及少量優質住宅開發,用城市開發的盈利,平衡大學和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從2017年2月開始,四川輕化工大學宜賓校區僅用6個多月便完成一期工程建設,當年中國白酒學院在四川輕化工大學成立;西華大學宜賓校區(一期)從動工到開學用時9個月;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宜賓分院從動工到建成用時10個月;四川大學宜賓園區從動工到建成用時5個月。

  從鄉村郊野到拔地而起的智慧新城,宜賓僅用7年。在這個過程中,宜賓對10所外來高校和13個産業技術學院、2個院士工作站,全部實行“交鑰匙工程”和“拎包入住”。

  高校雲集的宜賓迅速帶動産業雲集,2020年至今,三江新區在3年內引進寧德時代、極米科技等重點産業項目140個、總投資超1718億元,規上企業從2020年的15戶增加到目前的206戶,産業工人數量突破10萬人。其中,世界500強企業8家、中國500強企業14家、上市公司28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6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8家。規上工業産值由2020年的400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1369億元。

  目前,三江新區已快速發展形成動力電池、光伏、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等四大新的支柱産業。

  其中,於2019年落戶的寧德時代,在宜賓全資投資560億元打造鋰電超級項目“四川時代”,已帶動90多個配套項目落地,橫跨動力電池基礎原材料、六大組件、生産裝備、環保裝備、物流倉儲等領域,從無到有地打造了動力電池産業集群。

  2022年,宜賓動力電池産業實現産值889億元,預計2023年實現産值1200億元,體量快速逼近年營收約1800億元的白酒産業。2023年6月,擁有五糧液和“中國酒都”之稱的宜賓市,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電池工業協會聯合授予“動力電池之都”稱號。

  産教融合發展推動宜賓由資源型城市加快向創新型城市轉變。曾振華介紹,7年來,宜賓四川大學産業技術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宜賓園區等在宜高校、科研院共承擔國、省、市科技(課題)項目1173項、獲得授權專利1077項;大學城和科技創新城共建成各類創新&&248個,在宜高校、科研院所與重點企業共建高等教育産教融合實訓基地54個。

  院校對話>>>

  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

  企業參與學院規劃設計、教材編寫、師資培訓等

  超六成畢業生在華為、網易、360生態公司就業

  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於2018年簽約落戶永川,2020年建成招生,目前有在校生1萬人。今年是該校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共720人,其中在華為、網易、360三家知名企業生態公司就業的學生超過60%。

  “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是由華為、西凱教育集團、永川區政府共建的一所學校。”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科研處負責人錢永剛説,2018年,華為與重慶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即是合作項目之一。

  因此,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堅持産教融合發展路子,華為公司參與了學院規劃設計、專業設計、教材編寫、師資培訓等全過程。學校的建築風格,也與華為總部一致。

  首先,該校每學期開學第一課由華為公司的企業專家授課,主要講專業認知課,講行業最新技術、企業發展現狀、職業素養和技能要求。

  其次,華為公司在學校設有5G通信、人工智能等實訓基地,採用的都是華為真實設備、一線最新産品。

  第三,學校的老師需到華為公司並按華為講師標準進行培訓,考試通過並獲得其講師認證後才能上崗。

  第四,學生大二開始到華為認證的生態公司進行實習,並須考取對應企業的認證。

  錢永剛説,獲得認證的畢業生,相當於拿到了華為公司的“通行證”,其各個生態企業都會予以認可,畢業就可實現就業。該院今年的720名畢業生中,在華為機器有限公司就業的就有200多人。

  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還與網易、360等頭部科技企業開展類似校企合作,其首屆畢業生,僅在華為、網易、360等3家頭部科技企業上班的學生就有400多人,目前人均月薪超過8000元。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

  圍繞當地産業,點對點共建6個特色産業學院

  創建“宜賓燃面師”勞務品牌開展職業培訓

  始建於1978年的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由宜賓師專、宜賓師範、四川省教育學院宜賓分院合併而成,目前共有在校生2.4萬人。

  該院校地合作辦主任楊南翎説,2020年以來,該院在深化産教融合上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圍繞當地産業調整專業,構建應用型專業集群;二是點對點共建特色産業學院。

  截至目前,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已針對宜賓新興産業和四川主導産業,共建了川茶學院、數字經濟學院、新能源電池學院、宜賓燃面學院等6個特色産業學院。

  以宜賓燃面學院為例,該特色學院以非物質文化遺産宜賓燃面為載體,通過特色新興産業學院激活宜賓燃面産業高質量發展。

  宜賓燃面學院主要依託宜賓職業技術學院作物栽培技術、食品生物技術、電子商務、文創設計、市場營銷等專業,開展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開發燃面技術技能認證和“宜賓燃面師”職業技能等級認證標準及配套教材、網絡視頻教材、虛擬倣真培訓系統等,把燃面製作技術納入在校生選修課,與人社部門合作開展社會青年就業創業培訓。

  宜賓燃面學院面向社會創建了“宜賓燃面師”勞務品牌,已累計開展職業培訓3500人次,畢業培訓學員自主創業50多人;註冊“技狀元·宜賓燃面”品牌,聯合企業共建“技狀元·宜賓燃面”中央廚房,成功開發出燃係+湯係“技狀元·宜賓燃面”系列産品。

  目前,“技狀元·宜賓燃面”系列産品已進入四川省旅游投資集團旗下數十個景區和160多家酒店,與美團、抖音、四川旅投、怡寶、東原仁知、北京一果等合作開通了營銷渠道。

編輯: 王龍博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