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讓千年大足石刻活起來
2023年12月11日 14:46 來源: 半月談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摩崖造像的總稱,始鑿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北宋、興盛於南宋,延續至明、清,石刻題材以佛教為主,現存造像5萬餘尊,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1999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繼敦煌之後中國第二個石窟類的世界文化遺産。

  近年來,大足區立足文化資源優勢,不斷挖掘和闡釋大足石刻文化內涵,推動石刻文化中蘊含的慈、善、孝、義、廉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物保護利用真正活起來。

  擦亮鄉野藝術明珠

  在大足寶頂鎮佛祖岩山中的一處崖壁下,藏着一處寺廟。廟內供奉着雕鑿於南宋的華嚴三聖像,三尊半身佛像雕刻精美、法相莊嚴。49歲的羅開洪是石刻的守夜人,他幾乎每晚都住在這處石刻旁的一間小屋中。羅開洪一家義務看守石刻已經30多年,3年前父親去世後,他接過父親的班。

  “過去,老廟屋頂瓦片破損、四處漏雨,木頭柱子朽爛,安全隱患較大。幾年前,政府重修了廟子,還在廟內安裝了監控攝像頭,配備了滅火器。現在保護比過去更到位了。”羅開洪説。

  多年來,大足實施了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等重大文物保護項目20多項,先後建成大足石質文物保護中心、大足石刻安全技術防範中心、大足石刻監測預警中心等科技&&,全面提升了石窟寺保護能力。

  

義務文保員在巡查佛祖岩摩崖造像 王全超 攝

  與此同時,仍有不少中小石窟分散於大足鄉野,部分石窟造像暴露在自然環境中,經受風吹日曬,出現岩體開裂松動、滲水、彩繪剝落、風化剝蝕等情況,危害造像本體安全。2021年7月,大足區啟動實施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保護設施建設項目,力爭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大足區境內68處中小型石窟的整治。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蔣思維説,在通過保護延續石刻文物生命的基礎上,也要讓鄉野文物進一步融入老百姓的生活。目前,大足區準備將一些中小石窟納入鄉村旅游點,培訓一批村民講解員,新建人行步道、公廁、院壩,增加休閒桌椅、完善保護標識碑和解説牌等,為當地居民開展文化活動提供場所,使石窟寺周邊村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羅開洪説:“希望有更多游客來村裏看石刻,聽聽村民陪伴、守護文物的故事。” 

  數字技術活化千年石刻

  今年國慶假期,大足石刻景區游客中心的8K球幕電影《大足石刻》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身臨其境的視聽感覺,石刻造像的精細化呈現,讓觀眾直呼震撼。自去年7月首映以來,已接待游客超7萬人次。

  球幕電影是借助數字技術活化利用大足石刻的一次新嘗試。“除了多角度、全景式的體驗感,影片還讓一些隱藏在深山中游客難以見到的石窟造像、一些被歲月侵蝕的石刻藝術,在影像中活了起來。”蔣思維説,電影中的絕大部分素材都源於大足石刻文物數字化復原成果。這些成果是基於遙感測繪、計算機圖形等新興技術對文物本體的高精度三維復原。借數字化復原之力,無數精美的雕像得以在電影語言中“再生”,甚至比在石刻現場看到的文物本體還要清晰和完整。

  近年來,大足區充分利用融媒體&&、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場景復原等科技手段,構建大足石刻傳播矩陣,建成大足石刻數字博物館,推動“雲游·大足石刻”數字文旅項目落地見效;開發大足石刻文創産品和數字藏品,形成線上雲游、線下體驗的“孿生”格局。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多空間、多媒體的展示方式,提高遺産展示利用的體驗性、參與性和趣味性,讓大足石刻活起來。

  講好優秀傳統文化故事

  “貓欲吃鼠,求食不得;鼠欲逃走,求生不能。文臣武將如果在為官從政的時候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慾望,就如這一貓一鼠,陷入兩難境地。”11月初,來自重慶的120余名新錄用公務員在大足石刻上了一堂特別的培訓課,在寶頂山造像六道輪迴圖下,黨校的老師正在為學員們講解這尊石刻中蘊含的廉政思想。

專家參觀大足石刻文物醫院 黃偉 攝

  近年來,大足區發揮石刻在社會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功能,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大足區以政德教育為重點,結合大足石刻中蘊含的志道忠誠、崇儉尚廉、警示懲戒等內容,編制幹部廉政教育教材,開設大足石刻廉潔文化與幹部作風建設等特色黨課,教育引導幹部加強政德修養、打牢從政之基。”大足區紀委書記吳宗發説。

  大足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郭聯勝介紹,大足石刻廉政教育基地現已成為重慶市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累計為240余個班次、1萬餘名幹部開展現場教學。

  為破解傳統文化進校園過程中存在的文化教育融合難、課程設計效率低、授課形式枯燥死板、學生積極性不高等難題,去年底以來,大足區創新運用數字技術開展“大足石刻文化進校園”項目,通過“聚魂”“注魂”和“鑄魂”,努力為兒童青少年講好優秀傳統文化故事。

  “聚魂”就是挖掘文化綜合育人價值,充實“大思政課”課程資源庫;“注魂”就是推動“生活化學習”,在真實生活場景中以文化人;“鑄魂”就是養成學生人格,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目前,大足區已開展近4000次課程思政實踐活動,取得了初步的育人成效。

  半月談記者:韓振 周文衝

編輯: 王龍博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