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2川觀文學獎頒獎,3位重慶作家上榜
2023年12月10日 11:49 來源: 重慶日報

  大雪天易冷,歲寒有清歡。12月9日下午,2022川觀文學獎頒獎典禮亮相成都天府人文藝術圖書館。來自全國的近百位作家、評論家、資深媒體人等共同見證小説獎(不含長篇小説)、非虛構獎、散文獎、詩歌獎、“西嶺雪”文藝評論獎,以及特別榮譽獎的26位得主領受榮譽。

  重慶日報記者注意到,本次評獎重慶作家表現不俗:李元勝和王傑平獲散文獎,作品分別為《巴朗山的花與蝶》和《成都生活》,李海洲憑中篇小説《高手寂寞》獲小説獎。有意思的是,3位皆以寫詩享譽已久,此次所獲卻都非詩歌獎,以詩人之浪漫再著錦繡文章,書寫出各自藝術人生的多元可能。

散文獎得主領獎。主辦方供圖

小説獎得主領獎。主辦方供圖

  1991年首創,見證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變遷

  歲月流轉,文學流芳。川觀文學獎源於1991年設立的四川日報文學獎。從1991年到2002年,連續12屆評選見證了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變遷,華君武、王蒙、周克芹、阿來、余光中等先後獲獎。2022年8月評獎重啟,並在2023年2月,於赤水河畔舉辦了2021川觀文學獎頒獎典禮,群賢畢至,轟動文壇。

  2022川觀文學獎頒獎典禮由四川日報社主辦,成都市文聯協辦,金牛區文聯等承辦,四川日報全媒文體新聞中心等執行。到場見證的著名作家、評論家和媒體嘉賓包括:李敬澤、吉狄馬加、阿來、葉延濱、李舫、徐則臣、陳東捷、宗仁發、師力斌、鄒瑾、侯志明、李明泉、羅偉章、康偉、繆克構、鄒輝、李曉東、娜夜、熊焱、盧一萍、杜陽林、魯娟、馬嘶、章夫、劉姝嵐等。

  “川觀文學獎立足於媒體,在川觀的選擇上做選擇;立足於四川,在川觀的視野裏看世界。它代表四川的文學觀,擁有四川的文學視角。”川觀文學獎評委會主任、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文學讓人生豐盛、飽滿、有詩意,期待如此光輝燦爛的文學獎,能對抗如流水般逝去的時光。

  川觀文學獎終評委副主任、中國作協原副主席吉狄馬加則倍感欣喜,“本次獲獎作品中,很多都在迅疾、深刻地反映當下現實生活,展現了個體生命的人性閃光。”他認為,在世界文明互鑒的當下,中國文學要保留一種品質和傳統,面向未來和宇宙,去觀照我們內心,書寫這個急劇變化的偉大時代。

  “古往今來,無論李白、杜甫,還是蘇東坡,無論我們文學觀念怎麼變化,文學藝術有多少新的方式去表達,但文學的本質我想不會改變。”川觀文學獎評委會副主任、中國作協副主席、四川作協主席阿來説,“期待以川觀文學獎為紐帶,凝聚起全國作家,共譜華章,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

阿來做主題發言。

  26位作家獲獎,彰顯新時代文學蓬勃力量

  2022川觀文學獎的6大獎項花落26位作家。具體來看,小説獎單元中,弋舟的《德雷克海峽的800艘沉船》完成了小説對日常生活秩序的顛覆,帶來了某種“反日常”的傳奇敘事;潘向黎的《蘭亭惠》溫和地呈現着女性的堅守和對理想的期待;孫頻的《海邊魔術師》、李海洲的《高手寂寞》、駱平的《無盡夏》都在尋找中落腳於生命意義的超越性和應然價值,體現了作家的哲思、深情、溫暖與慈悲。

  非虛構獎單元中,季棟樑的《西海固筆記》抒寫西海固巨變背後的時代縮影和精神嬗變;塞壬的《日結工》讓讀者通過瑣碎與微小感受到宏大與真實;范小青的《家在古城》傳遞出客觀現實之外的情感虛構、個性感悟;范雨素的《北漂們的日子》關注普通勞動者,彰顯出某種道德力量;楊苡口述、余斌撰文的《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則讓讀者看見了非虛構寫作更為壯闊的前景。

  散文獎單元中,李元勝的《巴朗山的花與蝶》展現了探險、尋訪本身的詩意、欣喜與悲憫;龐驚濤的《凡人之碑》書寫鄉間的人情世道;王傑平的《成都生活》道出了成都人生性閒適和對生活之慢的現實體驗與具體表達方式;李銀昭的《看雨》聚焦對童年的情思與思考,形成一個有聲有色的別樣世界;周吉敏的《半山記》寫南方之山川幽秘之所,也寫人在其中的心態與感受,具有人文與煙火氣息。

  詩歌獎單元中,梁平的《水經新注·嘉陵江》(組詩)釋放出一層奔放而熱情的生命之思;李瑾的《山河選章》(組詩)分享着“生命的遼闊”之感;尚仲敏的《尚仲敏的詩歌》(組詩)通過世俗生活的戲劇化場景彰顯出詩學新向度;曹有雲的《高原物語》(組詩)見證了生命的永恒力量;凸凹的《一條濯錦的江》(五首)則讓讀者看到生命的昇華與永恒這一宏大的詩學主題。

  “西嶺雪”文藝評論獎則授予了向雲駒的《向世界説出這條大河的名字——音樂詩劇〈大河〉(交響樂版)談略》、朱丹楓的《一個醒目的“門面”——散議〈雲岡石窟的考古學研究〉的出版》、周維東《地方的自覺——第十屆四川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作品綜論》、林莉的《人間煙火氣中的真善美》、鄧添天的《踏破草鞋見妙處——從新舊兩版〈草鞋縣令〉品磨戲之道》。

  82歲的詩人張新泉被授予川觀文學獎(2022年度)特別榮譽獎。身為筆耕不輟的耕耘者,縱是滿頭白髮,他依舊詩心不老,從骨子裏散發出的剛強之氣充溢於文字間。其《好刀、野水及其他》不斷拓展着現代漢語詩歌的審美向度與思想深度,融匯成一把鋒利的好刀,如同一股野水滾滾奔流。

  探索更多可能,三位重慶詩人所獲均非詩歌獎

  “川渝大地是文學的沃土,生活在這片溫情的土地上,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詩人王傑平憑藉《成都生活》獲得川觀文學獎散文獎。他在頒獎現場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川觀文學獎是新時期省級黨報推出的重要文學獎,作為原籍四川的重慶人,能獲此殊榮,是‘老家人’對我的厚愛,也是鞭策。”

  説起這篇散文,王傑平坦言,古往今來關於成都的文學書寫汗牛充棟,要想出新絕非易事。他選擇了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觀察公園、菜場、酒吧等公共空間的同時,極盡把成都人勇毅前行的精神風貌和矚目成果,放回到簡單的生活之中,尋求煙火氣和世俗感的溫暖張力。授獎詞中,評委認為,《成都生活》細微着筆,白描寫生,管中窺豹,用幾個獨特的點,串聯起成都生活的豐富韻味,浸透了深沉的生活情感,靈動鮮活又妙趣橫生。

  “我們三位重慶的獲獎作家,過去主要都是寫詩,這次拿到的卻都不是詩歌獎,這一點挺有意思。某種意義上説,這也是我們川渝作家群體呈現的創作態度和格局,我們一直在探索更多可能。”王傑平説。

  對李元勝來説,從詩歌的王國跨入散文的花園,他在博物寫作方面的探索也持續很多年了。《巴朗山的花與蝶》中靈動而富有生機的花草,不僅源於他觀察的細緻和感受的獨特,更來自對自然真趣和求知喜悅的不懈追求。評委會認為,李元勝的寫作實現了當代散文中不多見的“融合”:踐行旅行文學和博物學傳統,又融入追根究底、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以及富有詩意和情趣的遣詞造句。

  “之所以走上博物寫作,首先是我感興趣,同時我也想通過文字傳遞我感受到的有價值的東西。當我在野外的時候,無論在川渝地區的大山,還是南部中國更大範圍的深林,那些自然之物看一眼,就會感到心靈自由的重新獲得,我希望用文字捕捉一個考察者在野外所能感覺到的全部事物,包括經過心靈的事物。我覺得,如果想讓一個人的心靈變得有彈性,一定要有自然的比例在裏邊,我覺得大自然是我們最大的一個靠山,它能治療人、安慰人,而且鼓勵人。”李元勝説。

  “我寫小説,是探索,更是回歸。”李海洲顯然十分開心,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登文壇的他曾憑藉長篇小説《一臉壞笑》一鳴驚人,“後來幾十年我主要寫詩,近幾年開始重新寫小説,很高興得到了川觀文學獎的認可。《高手寂寞》雖然只有幾萬字,卻斷斷續續寫了大半年,哈哈,手藝還在!”

  《高手寂寞》以重慶為背景,講述了一個頗有畫面感的民間傳奇。詩意的語言、跌宕的故事、精巧的構思、電影細節的手法,是這部作品的重要特點。身為詩人小説家,李海洲將詩意作為一種觀察生活的方法,以詩意進入敘事文學,融入生命體驗。授獎詞認為,他將哲學、禪意、人生、意外交織,揭示卑微卻高貴、遼闊卻溫暖的人生。“文學創作是有某種厚重的使命感的,我的故事都寫給家鄉重慶,所有的語言或凌厲或暢達,都在回饋我所熱愛的重慶、所熱愛的世界。”他説。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