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縉雲掌突蟾!重慶發現兩棲動物新物種

縉雲掌突蟾成體。(重慶自然博物館供圖)

  蝌蚪比成體體型大、蛙叫聲如蟲鳴……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重慶自然博物館、貴州大學等單位在學術期刊《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上聯合發表論文稱,在重慶縉雲山上發現兩棲動物新物種——縉雲掌突蟾。自此,中國生物物種名錄裏,又多了一位新成員。

  縉雲掌突蟾隸屬於角蟾科,掌突蟾屬。11月28日,縉雲掌突蟾新物種研究論文作者之一、重慶自然博物館館員王馨接受了重慶日報記者專訪,揭開了這一新物種發現背後的故事。

  發現

  縉雲山上的這種蝌蚪體型不一般

  回憶起縉雲掌突蟾的發現過程,王馨至今印象深刻。

  “2022年,我第一次看見縉雲掌突蟾的時候,它還是個‘寶寶’,一隻與眾不同的蝌蚪。”

  與眾不同在哪?

  王馨説,這種蝌蚪和常見的蝌蚪不同,不是黑乎乎的,個頭大且體色呈棕黃色,尾部發達,看來游泳能力不弱,生活在山澗中。

  這個蝌蚪究竟屬於什麼物種?帶着這樣的疑問,今年3月中旬的一天,王馨背着採集到的活體蝌蚪標本,趕到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尋求答案。

  經過該研究所兩棲類研究人員王斌副研究員的鑒定,這是一種掌突蟾的蝌蚪。

  王斌長年關注掌突蟾分類研究工作,並積累了許多掌突蟾屬的標本。經過仔細辨別,他認為這個蝌蚪極可能是一種新物種,但要具體明確,還需要採集到它的成體(即成年個體)。

  於是,研究團隊帶着蝌蚪寶寶,回到縉雲山等待夜幕降臨。

  晚上11點,晝伏夜出的掌突蟾開始外出活動。隨着此起彼伏的鳴叫聲漸近,研究人員很快就在山上找到了蝌蚪的成體——掌突蟾。

  研究

  形態學、聲學和遺傳學研究證據表明這是新物種

  成體和幼年個體都找到了,那麼這種掌突蟾究竟是何屬種?

  經過對鳴叫錄音分析,研究團隊發現,這種掌突蟾主要鳴叫類型比其他掌突蟾更加清越。

  除了叫聲之外,團隊還發現了它與其他掌突蟾更多的物種區別特徵:雄性頭體長29.1—34.1毫米,雌性頭體長34.1—34.9毫米;背部皮膚粗糙,具肩腺大小的疣粒,無錐形刺;趾側緣膜窄;腹面基本為花白色,遍佈深灰色細點;體背深灰棕色帶煙黑色圖案;虹膜上部呈金色,向下逐漸呈銀色;後肢貼體前伸,脛跗關節可達眼中。

  “但是,要發布它為新物種,這些證據還是不夠的。”王馨説,除了形態特徵、聲音的差異比對外,還需要提供分子遺傳學研究證據,以證明這個生活在縉雲山上的掌突蟾是新物種的有效性。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個月實驗室研究和數據分析,充足的證據呈現在研究團隊面前,縉雲掌突蟾隸屬於角蟾科,掌突蟾屬,相應的研究論文也緊接着出爐。

  隨着論文在亞洲地區唯一的兩棲爬行動物學SCI英文學術期刊《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上發表,縉雲掌突蟾新物種受到學界認可。

  現狀

  生活地域小,僅在縉雲山和華鎣山發現

  3厘米左右長的縉雲掌突蟾數量多嗎?在中國其他地方有它的身影嗎?

  王馨説,目前已知縉雲掌突蟾分佈面積狹小,僅在重慶縉雲山和四川華鎣山發現。

  同時,生活在溪溝中的縉雲掌突蟾因夜間活動而很少被人見到。

  人們春夏時節在縉雲山中散步郊游時,常可聽到猶如夏蟲般的叫聲,這叫聲非常有節奏,常被誤以為是蟲鳴聲,殊不知這可能是縉雲掌突蟾發出的聲音。尤其是在它們求偶交配的季節,“蟲鳴”聲此起彼伏。

  “在城市中心地帶能夠發現新物種,是非常難得的事。”王馨説,縉雲山素有“小峨眉”之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中季節性水體溪流較多,亞熱帶闊葉林盡顯秀麗,是縉雲掌突蟾生活的環境。縉雲掌突蟾的發現不僅豐富了生物多樣性基因庫,也體現了多年來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成效。

  那麼究竟該如何保護好這一新物種呢?

  王馨説,對縉雲掌突蟾的保護應當注意:防止工程建設等造成其棲息地破壞;居民居住區分佈的種群應注意農藥噴灑、生活垃圾排放造成溪流污染;加強公眾科普宣傳教育,防止非法捕捉,讓它與山城人民長久相伴。

編輯: 韓夢霖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