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您把我養大,我為您養老”

袁真素(左二)與爸爸(左一)、奶奶、二爸合影。記者 彭瑜 攝/視覺重慶

  奶奶:

  “好歹是一條命,總不能丟了吧。”

  “可憐的娃,只要還有一口氣,奶奶就不會丟下你。”

  孫女:

  “如果不喂養我,他們的日子不會過得那麼苦、那麼累。”

  “錢能代替陪伴嗎?孝心不能等待。”

  “奶奶——”11月27日清早,一陣哭喊劃破鄉村的寧靜——江津區最長壽老人、112歲的何樹彬在中山鎮龍塘村三組家中去世。孫女袁真素悲痛的哭聲,將鄰居們的思緒又引回41年前的那個寒冬。

  袁真素是何樹彬41年前從墳溝撿回來的棄嬰,早已長大成家。11年前,她放棄在外打工的機會,回家伺候奶奶至今。

  就在老人去世前6天,記者採訪了婆孫倆的真情故事。當時,老人剛剛摔過一跤,雖然行走不便,但眼睛、耳朵都好使,説話也很清楚,還吵着要出門曬曬太陽、透透氣兒。

  “您把我養大,我為您養老。”袁真素説,這是她對奶奶的承諾。

  七旬老人撿個棄嬰回家

  1982年臘月初十早上,71歲的何樹彬到後山撿柴火,剛進林子就隱約聽見斷斷續續的哭聲,然後在雜草叢中的墳溝裏發現了一名棄嬰。

  “女娃……可憐哦……”老人生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憶起當時的情形,反復説着兩句話,“臉色……都變……了,快哭不出來……”

  何樹彬將女嬰抱回了家。鄰居鄭貴珍聞訊趕來看熱鬧。她回憶,女嬰是用黃色衣服包裹着的,打開一看,好像手腳都有傷口。大家判定,這孩子應該剛出生不久。

  來不及多想,何樹彬急忙將奄奄一息的女嬰送往醫院。醫生簡單處理後告訴她,這孩子很難養活。但老人沒有放棄。

  當時,何樹彬老伴已去世,自己也一大把年紀了,雖有三個兒子,但老大育有四兒兩女、老二也有一個兒子、老三還沒結婚,一家子光景並不好。“撿了個‘燙手山芋’哦。”親友鄰居都認為,“養個娃娃,老三也不好找對象。”

  “好歹是一條命,總不能丟了吧。”時間過去41年,大家還記得當時何樹彬的倔強。她把白糖兌開水,用勺子蘸着喂女嬰。看著女嬰小嘴微微吮吸着勺子,老人一邊落淚,一邊堅定地説:“可憐的娃,只要還有一口氣,奶奶就不會丟下你。”

  何樹彬堅持把女嬰留了下來,取名叫袁真素。

  聽説鄰近的詹登群剛小産有奶水,老人抱上袁真素上門求助。見孩子可憐,詹登群也欣然同意留下孩子,用自己的奶水喂養。何樹彬隔三差五就去看望孩子。

  為表達感謝,老人還先後送給詹登群兩頭大母豬。

  兩年後,詹登群早沒奶水了,自己也有孩子,還要忙農活,何樹彬就把袁真素領回了家。

  母子仨節衣縮食養女嬰

  袁真素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何樹彬讓未婚的三兒子袁傑祥認孩子做女兒。後來,二兒子袁清華的妻兒相繼去世,母子仨就一起節衣縮食喂養袁真素。

  那時,袁傑祥、袁清華還不到40歲,老人給兄弟倆分工,袁傑祥年輕力壯,就到周邊做零工掙點油鹽錢,袁清華在家種地刨口糧,老人自己就料理家務,照看袁真素。

  “從小體弱多病,稍不注意就感冒。”袁傑祥回憶,袁真素身子骨太弱,家裏的雞蛋除了給她吃,就是積累起來賣了給她買奶粉,他掙的錢主要是給袁真素看病,“平時母子仨都捨不得打個牙祭啥的。”

  袁真素還記得,她每年冬天,雙腳、雙手愛長凍瘡,每天奶奶就用熱水給她燙手燙腳,睡覺時奶奶又讓她整個身子蜷縮在自己懷裏取暖。直到後來自己也有了孩子,袁真素説她才真正體會到一雙冰凍的雙腳摟入懷裏時的那種冷冽。

  夏天,袁真素熱得睡不着、又有蚊子咬,吵着要奶奶買電扇。可她哪知道,這個家哪有閒錢買電扇。只是後來,每當她從睡夢中醒來時,總看到奶奶一邊打着瞌睡,一邊手裏不停地為自己搖着蒲扇。

  “奶奶,我啥時候能讀書?”到了6歲,袁真素見其他孩子上學,也有了念頭。可老人也難,兩個兒子可都想攢錢修房屋、娶媳婦呢。“我們就是吃了不讀書的虧哦。”兩兄弟一咬牙,就送袁真素去上了學。

  到了10多歲,袁真素隱約得知自己的身世,甚至找到了生父母,但她還是留在了袁家。

  轉眼袁真素長大成人,但奶奶、爸爸、二爸也更老了,種地、做工都很吃力。因為成績不好,她就回家跟着奶奶料理家務,18歲時跟着鄰居外出務工。

  放棄打工回家贍養老人

  袁真素外出務工,但每年再忙她都要回家過年。當時,她每月只有800元工資,但每次回家都要給三位老人添新衣。

  “我這條命都是他們救的。”袁真素告訴記者,自己懂事後,就知道不少人為爸爸、二爸説過媒,但都因家庭負擔太重沒了下文。得知身世後,她就暗下決心用自己的努力來報答三位老人。袁真素説,“如果不養我,他們的日子不會過得那麼苦、那麼累。”

  2012年,何樹彬在割草時摔下3米高的坡坎,臥床不起。得知消息,袁真素坐不住了,打算回家照顧奶奶。那時,袁真素已結婚,和丈夫在廠裏上班,10歲的兒子正在上小學。工友們勸她,外面打工掙錢多,孩子學習環境好,多掙點錢寄回去一樣算敬老。

  “錢能代替陪伴嗎?孝心不能等待。”袁真素想起奶奶喂養自己的一幕幕,帶着兒子回到了奶奶身邊。那時,何樹彬已是百歲老人。

  龍塘村三組組長馮定國告訴記者,袁真素回家後,天天為奶奶梳頭、洗臉、洗腳、喂飯、擦洗身子,百歲老人臥床兩個多月,沒長過褥瘡,最後居然挺了過來,吃飯、走路、交流,一如往常,“連醫生都感到吃驚。”

  回家11年,奶奶再沒生過大病,袁真素也完全摸清了老人的生活規律,飲食愛好。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她都知道代表啥意思。老人的嘴不停地動就是想吃零食,只要眼睛一閉就&&吃飽了,扭頭不住往外望就是想出門透氣。

  “奶奶常跟人説,沒有我照顧,她活不了那麼久。”袁真素則回應奶奶,“要是沒有您把我撿回來,我早就沒了!”

  如今奶奶走了。袁真素説,她還有爸爸、二爸,她還要繼續孝敬他們,給他們養老。(記者 彭瑜)

編輯: 葛琦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