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高素質農民“煉成記”

  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數字化無人果園。(受訪者供圖)

  滕文強在養殖基地展示大閘蟹。(受訪者供圖)

  畢利霞在育秧大棚內培育秧苗。(受訪者供圖)

  前不久,第五屆(2023)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論壇在潼南舉行,論壇上發布了《2023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高素質農民超過1700萬人,重慶高素質農民已有28萬人。

  這些高素質農民如何“煉成”?他們又怎樣當好“領頭雁”,帶動一方群眾增收致富?近日,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11月8日,參加完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論壇後,畢利霞馬不停蹄回到湖北監利市黃歇口鎮內荊河村,組織機手收割再生稻。

  這位湖北省監利市精華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被鄉親們稱為“女糧王”。她除了種有2600畝水稻外,每年還為當地農戶提供育秧、插秧、收割等社會化服務12萬畝次。

  10多年前,畢利霞還是一名鄉村老師。從三尺講&到田間地頭,畢利霞如何成長為一名高素質農民?“畢利霞們”又經歷了哪些成長的故事?

  碰壁 缺乏技術初次受挫

  1997年,中專畢業的畢利霞,在黃歇口鎮的小學教書。家裏的幾畝地,全由丈夫夏衛華一人管護,農忙時常因人手不夠犯愁。

  不僅是她一家,鎮上的大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在家種地的大多數是老人。為了幫助大家種地,2009年,夏衛華與幾名機手創辦了農機合作社。畢利霞也在教書之餘,幫助丈夫打理合作社。

  2010年1月,畢利霞參加省裏的農機培訓,學會了集中育苗和機插秧技術。培訓歸來,畢利霞辭掉工作,與丈夫一起創業,當年3月,合作社為20多戶村民集中培育了300余畝秧苗。然而,未曾料到的是,由於遭遇倒春寒,300多畝秧苗全部被凍死了。

  畢利霞上門向村民道歉,並答應賠償。村民們沒有怪罪她:“沒事,只誤了一季,下季還可以趕本。”

  畢利霞沒有打退堂鼓。10多天后,她又接到100多畝的育秧訂單。這一次,畢利霞為每戶村民的秧苗逐一編號,在她的精心管護下,秧盤裏的秧苗長勢很好。

  由於採用的是露天育秧,就在插秧前一天,一場大雨導致秧盤變形,無法放入插秧機內的托盤。

  畢利霞只好在插秧前把變形的秧盤裁剪至合適尺寸,但這樣一來秧苗的數量會略有減少,而且剩餘的秧苗因有泥土,從遠處看上去就像“矮了一截”。

  見此情景,村裏一些老人以為畢利霞弄壞了他們的秧苗,很是埋怨。“我們只能硬着頭皮完成了100多畝地的插秧。”畢利霞説。

  潼南崇龕鎮臨江村的滕文強畢業於海南大學,他在畢業後又做過4年大閘蟹等有機農産品銷售。相較於畢利霞,他的文化程度更高,經驗較足,可還是遇到不少困難。

  2016年,滕文強回到家鄉臨江村,發展了近600畝稻蟹、稻魚等綜合種養産業。大閘蟹對水質的要求很高,需要在弱鹼性的水域中生長,養殖過程中需要適當加入生石灰調節水池的酸鹼度。在投放蟹苗後,滕文強在稻田裏撒入生石灰,但由於生石灰的投放量過多,大部分蟹苗死了,損失近20萬元。

  記者在對重慶數十位農民的長期跟蹤採訪後發現:在發展農業産業的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農業産業門檻不高,容易上手,因而在關鍵技術和經營管理等方面準備不足;還有一部分人由於長期從事傳統農業,因循守舊、缺乏創新觀念等,都成為制約其成長為高素質農民的主要因素。比如江津區一家柑橘企業負責人,花費了較高種植成本種植綠色生態的富硒臍橙,但由於營銷方式沒跟進,臍橙在較長時間裏只能和普通臍橙賣一個價。又如永川區一家食用菌企業負責人,雖有近10年的食用菌種植經驗,但在規模化種植後由於管理不善,導致廠房遭遇鼠災,損失較大……

  改變 提升生産管理水平

  秧苗插下後,能否順利生長,畢利霞心裏沒底,每天在電話裏叮囑村民除草施肥。

  半個月後,村民邀請她到田地參觀,田裏的秧苗長勢良好。當地農業專家告訴她,雖然秧盤變形,但好在秧苗的根係沒有受影響,畢利霞這才放心。

  這次育秧的經歷,讓畢利霞重新思考農機合作社生産管理水平的問題。露天育苗受季節、天氣等因素影響,産量、品質不穩定。在專家的指導下,畢利霞開始採用大棚育秧,全過程控制管理土壤養分含量、溫度、濕度等。

  2013年,畢利霞流轉了4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並在第二年成立了監利市精華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畢利霞心想,農業規模越大效益就越高,於是將土地流轉面積擴大至4000畝。

  然而,事實證明,這超出了合作社的管理能力。“雖然全程使用機械化作業,但合作社的機手不到10人,4000畝稻田管不過來,一年下來虧損了30多萬元。”經過這次試錯,畢利霞總結出經驗,農業並不是做得越大就更好,而只能適度規模經營,因此將種植規模縮減至2600畝。

  滕文強則將稻漁綜合種養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在基地內融入了物聯網、水質監測系統、環境數據採集儀等智能設備,發展智慧農業。

  “我們在基地內配置了水質監測系統,精確控制水田中的酸鹼度,每個月根據PH值的監測數據向水田適當加入生石灰,讓水質達到弱鹼的狀態。”滕文強説,如果水田溶氧量過低,系統還會提醒工作人員使用增氧機進行增氧。

  在提升生産管理水平的過程中,一些農民還通過引入先進的生産設備,適應了農業現代化生産的要求。比如,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志針對全村2350畝柑橘管護缺少人力的問題,引進了智慧農業項目,實現了精準化管理。此外,不少農民也在生産模式上進行探索。例如長壽石堰鎮蒙潤牧場負責人張明鋼,在養殖奶牛的同時種植了皇竹草作為草飼料,降低養殖成本。

  惠農 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

  高素質農民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發揮“領頭雁”作用,帶動一方百姓發展。

  “我們通過技術推廣、社會化服務,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畢利霞説。

  畢利霞介紹,合作社在黃歇口鎮及周邊鄉鎮推廣了“稻-蝦”“稻-油”“稻-稻-肥”等多種綜合種養模式,目前推廣面積超過2萬畝,每畝效益能增收500—2000元。

  在社會化服務方面,精華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年能為3500余戶農民提供耕、種、防、收等服務,年服務量達12萬畝次,每畝農田可節本增收380元以上。

  滕文強則通過開展技術指導,帶動周邊1000余戶農戶從事稻蝦、稻蟹等稻漁綜合種養産業,戶均增收近4000元。“過去5年,公司組織開展了農民教育培訓300余場次,培訓人員3萬人次,重慶本地還包括貴州、雲南、四川等周邊省市的業主前來我們這裡學習觀摩。”滕文強説。

  黃志則成立了生産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運營柑橘産業。“我們引導全村500余戶村民以土地或資金入股,實行‘8:2+1’股份分紅模式,其中村民佔股80%,村集體佔股20%,並成立一支農機專業服務隊,全面實現柑橘機械化耕作和管護,同時還承接社會化服務等業務拓寬村民增收渠道。”他説。

  今年中秋節前,青龍村舉行分紅大會,504戶村民共分享100萬元的“大紅包”。黃志介紹,這是青龍村舉行第二次分紅大會,兩次分紅的總金額在200萬元以上。

  高素質農民發揮“領頭雁”作用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入股變為股東,成為利益共同體,二是採用靈活帶動的方式,通過收購農産品、搭建電商&&、就近招工等方式,為農民拓寬增收渠道,帶動共同發展。(記者 蘇暢)

編輯: 劉磊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