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半月談 | “四千行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023年11月14日 12:09 來源: 半月談

  半月談記者 李勇 李松 吳楠

  作為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的直轄市,重慶應如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近年來,重慶以強農業、富農民、美鄉村為目標,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千億級生態特色産業培育、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千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範創建“四千行動”,加快探索具有重慶特色的城鄉融合推動山區庫區現代化和“三農”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重慶市涪陵區馬武鎮的榨菜晾曬場上,工人將晾曬好的青菜頭裝筐 / 劉潺 攝

  農田改造,突破土地生産力瓶頸

  山地丘陵佔比九成多,耕地細碎、作業基礎條件差一直是制約重慶“強農業、富農民”的突出難題。為此,重慶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以解決鄉村産業振興的土地生産力瓶頸。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農田建設處處長莫建兵説,高標準農田改造突出“四改一化”:即“改大”,實現小田變大田,彎變直、短變長;“改水”實現旱能灌、澇能排;“改路”實現地塊間互聯互通,提高農機作業效率;“改土”提高耕地質量。“一化”就是實現耕作機械化,減輕勞力投入,提高農業效益。

  改地後,涪陵區羅雲鎮幹龍壩村原來3200多畝的“巴掌田”變成了田成片、路相通、渠相連的高産田。種糧大戶李永明算了一筆賬,田塊改造後,大型農機具下得了田、轉得開身,全程機械化後種糧成本每畝下降600多元。水稻、油菜輪作,玉米、大豆套種,種地效益實現倍增。

  高標準農田改造後,一批“宜機宜耕、能排能灌、高産穩産、旱澇保收”的現代糧油産業示範區在巴渝大地成長起來:以土地經營權流轉為基礎,以規模利用為手段,以農田綜合種養為目標,實現“一田多産、一水多用”,旱地收益逐步達到3000元/畝以上、水田收益逐步達到5000元/畝以上。

  隨着糧田變成良田,配套激勵政策越來越好,越來越多農戶投身到規模種糧中。今年梁平區種糧大戶達到了333戶,比去年增加73戶。梁平區種糧大戶蔣麗英除了自己種植2000多畝水稻田之外,還組建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為農民提供種糧社會化服務。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劉貴忠介紹,在改地的基礎上,重慶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單位産值,走品質化新路,讓好地好水種出更優質農産品,讓農業成為更有奔頭的産業。

  産業提質升級,富裕千萬農民

  重慶丘陵山地生態農業資源豐富,出産大量稻米、柑橘、中藥材等農特産品,孕育着巨大的市場空間。重慶抓住“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資源優勢,推動千億級生態特色産業培育行動,引進一批食品及農産品加工領軍型和骨幹型“鏈主”企業,健全聯農帶農利益共享機制,力爭到2027年形成5000億級食品及農産品加工産業集群,以帶動農業做強、農民增收。

  一條覆蓋黃連種植科研、市場交易、中成藥加工的全産業鏈在石柱縣逐漸形成,近萬戶種植戶每年依靠黃連産業,戶均收入超過3萬元。在黃連産業鏈上游,石柱縣建有黃連種植研發中心,漂浮式育苗等新技術在全縣推廣,農民種黃連更省時、省力。縣裏還推動企業加快黃連深加工,研發相關中成藥、黃連花茶等産品。靠着這些優質、生態的道地中藥材,大山深處的農民走上了富裕路。

  在千億級生態特色産業培育行動等政策帶動下,重慶突出“創業就業、強村富民”,實施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探索農業多種複合種養經營模式;盤活村級集體經營性資産,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培育特色勞務品牌,帶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

  靠着種植脆李、脆桃,林下再套種黃精,發展農産品加工業等産業,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最近兩年集體經濟聯合社收入都超過了60萬元,每年直接向村民分紅近15萬元。“未來幾年,村裏黃精將進入大面積采收期,加上鄉村旅游收益,農民收入還能增長得更快。”華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説。

  璧山區健龍鎮人大代表參加企業、鄉賢座談會,深入調研摸“家底”,與眾多民營企業探索出龍頭企業帶動型、優勢資源開髮型、回報家鄉感召型、村企共建共創型、跨産業融合發展型等多種途徑帶動農民參與産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鄉村宜居宜業,建設現代版“桃花源”

  農業要強、農民要富,農村也要美。重慶推動千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範創建行動,引領帶動全市鄉村面貌整體提升,實現鄉村由表及裏、形神兼備全面發展。

  在潼南區大佛街道前進村村民黃小明家,三層小樓已經通上了自來水和天然氣,房前屋後的地塊還細緻劃出了菜地和園地,用竹木籬笆隔開,分別種上辣椒、南瓜和美人蕉、仙人掌等,既兼顧了農民生活需求,也起到了景觀美化作用。

  結合重慶鄉村居民居住相對分散的特點,重慶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範創建,不僅實現單家獨戶“美一點”,更立足系統思維和整體規劃,通過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逐步補齊鄉村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實現“美一片”。

  “鄉村環境從‘要我搞’變成‘我要搞’,關鍵在於‘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調動群眾共建宜居鄉村的主動性、積極性。”重慶市農業農村委人居環境處處長劉明説。

  近兩年,潼南區雙江鎮金龍社區推動巴渝美麗庭院改造,採用群眾“按需點菜”的方式,一家一戶有針對性地改。金龍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姚傳洪説,通過美麗庭院改造,大夥兒實實在在看到農房更美了,居住品質更高了,還有10多戶農民主動將自己的農房拿出來,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合股,共同發展鄉村民宿、書屋、咖啡吧等新業態,讓宜居宜業的鄉村環境變現為經濟價值。

  劉貴忠告訴半月談記者,基於人口流動趨勢,重慶鄉村宜居宜業建設更體現“鄉村味”,推動鄉村功能性與美學性的協調,既注重鄉村路水電訊房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完善,也注重保持和提升鄉村美學內涵,這樣才能更好打造現代版的鄉村“桃花源”。

編輯: 李海嵐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