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中歐班列“越跑越快” 杜伊斯堡迎來新機遇

  11月3日,德國北威州杜伊斯堡港多式聯運場站,工人正在吊裝集裝箱。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瞬間1

  2011年3月19日,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班列首次全程運行,標誌着首趟中歐班列在重慶誕生。

  瞬間2

  2017年12月27日,中歐班列(渝新歐)整體收購了位於德國杜伊斯堡港區的倉庫,增強渝新歐班列配套服務能力。

  瞬間3

  2022年7月11日,中歐班列(渝新歐)第10000列重箱折列順利運抵杜伊斯堡。

  德國時間11月3日下午,德國北威州首府杜塞爾多夫諾伊斯港,兩台巨大龍門吊在軌道上不停來往,將多式聯運場站的集裝箱,準確抓放到停靠在場站的中歐班列上。

  這趟班列的運營方是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渝新歐公司),運載的貨物大多是國內消費者在今年“雙十一”購物狂歡節中,海淘的奶粉、電器、保健品、衣服鞋帽等商品。

  在諾伊斯港上游約5公里的杜伊斯堡港多式聯運場站,等待中歐班列發運的集裝箱一度堆積如山,超出了場站的轉運能力。為減少國內消費者的等待時間,渝新歐公司啟動備用方案,在諾伊斯港裝車始發班列。

  “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方案,我們場站可同時操作兩個班列的裝卸工作,輻射區域除了德國大部分城市,還有荷蘭鹿特丹、比利時安特衛普等。”諾伊斯多式聯運場站客戶服務經理尼米斯諾告訴記者,在德國北威州以及歐洲鐵路運輸行業,中歐班列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這趟班列帶來了機遇,最早開行中歐班列的杜伊斯堡已被稱為‘中國城’。”眼見同在北威州的杜伊斯堡成為中歐班列的集散中心,尼米斯諾難掩羨慕之情。

  杜伊斯堡獲“新生”

  最早將杜伊斯堡稱為“中國城”的是杜伊斯堡市長林克。

  今年9月21日,在杜伊斯堡舉辦的“新絲路物流論壇”上,林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杜伊斯堡與中國攜手同行,取得了不俗成績;十年後,我們仍將風雨同舟。”

  林克之所以有這番肺腑之言,是因為這些年,他看到了這座城市的改變。

  杜伊斯堡位於德國著名的魯爾工業區,過去,這裡運入煤炭,産出鋼鐵,大部分時間,城市都被籠罩在煙囪製造的陰霾中。

  2014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杜伊斯堡是受訪城市之一。這座城市的管弦樂隊用傳統礦業歌曲來歡迎習近平主席。在時任德國副總理加布裏爾的陪同下,習近平主席在杜伊斯堡港口碼頭迎接了一列來自重慶的貨運列車——“渝新歐”班列。

  林克敏銳地捕捉到杜伊斯堡迎來趕走陰霾的機遇——借班列和港口發展多式聯運,成為中國通往歐洲的門戶。

  早在20世紀80年代,杜伊斯堡就開始關停煤礦和鋼鐵企業,啟動第一輪城市轉型,依託萊茵河建設內河港。但由於整個魯爾工業區工業結構偏重,現代産業競爭力下降,使得杜伊斯堡難以完全挖掘港口交通、物流樞紐的潛力。

  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杜伊斯堡遭遇了“停滯的20年”,城市失業率高企,部分區域犯罪猖獗,整個城市陷入掙扎。

  首次嘗試轉型失敗,問題出在哪?

  其實,杜伊斯堡依託港口優勢重塑輝煌的方向並無問題。它欠缺的是一個好的機遇。

  2011年,千里之外,位於中國西部的重慶啟動工業轉型,布局筆電産業,正式開行“渝新歐”班列,適時帶給杜伊斯堡一次新機遇。

  2013年,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渝新歐”班列的開行有了更高層級的機制保障與動力。隨後,“鄭新歐”“蘭新歐”“義新歐”等班列不斷涌現,最終匯聚成了現在中歐班列的滾滾洪流。

  吸引眾多企業投資

  在杜伊斯堡港,中歐班列可直接開到萊茵河畔,貨物通過岸橋裝載到船上,沿河運送到沿岸地區,或者由火車、卡車,運往比利時、希臘、荷蘭等國。

  通過中歐班列,杜伊斯堡把自己歐洲“十字路口”、毗鄰萊茵河的區位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很快成為中歐班列線路最多、運量最大和貨值最高的共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之一。

  杜伊斯堡港口集團董事納恩豪斯&&,杜伊斯堡與中國之間開行的中歐班列從2014年最初的每週4班不斷增加,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達到每週60班。疫情期間,由於空運、海運幾乎中斷,中歐班列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部位於德國弗裏德里希斯多夫的RTSB集團是歐洲最早一批運營中歐班列的企業。

  RTSB集團銷售業務部總監托馬斯&&,由於中歐班列開行情況良好,RTSB集團近年來業績實現快速增長,營業額從2019年的不到4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8.23億美元。

  托馬斯&&,在抵達德國杜伊斯堡港的所有中歐班列中,中歐班列(渝新歐)開行數量、運送貨值最多。

  不僅如此,中歐班列(渝新歐)還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在重慶市政府口岸物流辦的支持下,渝新歐公司在德國成立分公司,就近&&服務客戶。在杜伊斯堡港旁,渝新歐德國分公司建立了中歐班列中唯一擁有産權的海外倉。

  “海外倉距離杜伊斯堡港僅3分鐘車程,貨物在此倉儲可迅速分撥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受聘在海外倉工作的德籍員工克拉伊尼基説。

  事實上,隨着中歐班列的開行班次增加,線路品牌影響力日益擴大,眾多中國企業、機構看到杜伊斯堡的市場潛力,紛紛到此投資興業。

  杜伊斯堡市政府中國事務專員陶逸泊介紹,2014年杜伊斯堡大約只有40家中國企業,現在中國企業的數量已超過120家,這些企業為杜伊斯堡提供了上千個工作崗位。

  “今年6月,杜伊斯堡在中國駐杜塞爾多夫總領館的協助下,舉辦了龍舟賽,有百餘支隊伍、數千人參與,‘中國城’的稱謂名副其實。”陶逸泊説。

  為投資者創造更多機會

  剛剛結束中國行考察的納恩豪斯,看到重慶借力中歐班列(渝新歐),不但形成了電子産業集群,還催生了汽車、醫藥、國際郵件中心等多個開放口岸,加速跨境電商、藥品進口等業態發展,累計推動引進外商投資超千億美元……他也開始躊躇滿志規劃杜伊斯堡港口未來的發展。

  納恩豪斯&&,中歐班列過去以運送筆記本電腦、打印機、汽車配件、小商品等小件貨物為主。當前,德國處於能源轉型之中,從中國運輸電動汽車、光伏發電組件等大件的業務需求增大。

  “預計未來對特殊物品,例如化學品的運輸需求也會增加。我們正在開發新的運輸項目,準備擴建一個新碼頭。”納恩豪斯介紹,計劃擴建的集裝箱碼頭將使用太陽能和氫燃料作為能源,是世界上首個碳中和碼頭。它有8個內河船舶碼頭,與12條軌道交通連接,每年的運力可增加至100萬標準箱,並配有現代化的包裝中心和配送中心。

  林克&&,杜伊斯堡正大力推行可持續性和數字化發展,目前正圍繞寬帶和5G、電子政務、基礎設施等七個領域展開積極行動,為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投資者創造更多機會。

  林克認為,建立新的橋梁、維護現有&&並加強互聯互通非常重要。“我想再次明確地説,杜伊斯堡歡迎來自中國的企業。”他誠摯地説。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