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中國“手術刀”造福共建國家患者近四萬例

  10月31日,重慶海扶醫院,醫生張蓉和同事通過遠程技術指導泰國蘭實醫院、馬來西亞仁愛醫院的醫生進行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手術。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太神奇了,不開刀就能殺死子宮肌瘤,連麻藥都沒打!”10月19日,泰國蘭實醫院,44歲的子宮肌瘤患者馬拉剛從手術室出來,就迫不及待地向親友講述自己的手術經歷。

  為馬拉“動刀”的是海扶刀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這是一種中國自主研發、利用超聲波替代傳統手術無創治療腫瘤的醫療設備,為世界首創。

  截至目前,這把中國原創的“手術刀”獲得46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准入許可,在3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60多家海扶微無創中心,佔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海扶刀設備到底有何奧秘?

  手術中充當翻譯的患者

  10月18日,海扶刀設備在泰國蘭實醫院舉行開機儀式。這是海扶刀設備“走出去”,在共建國家中最新投用的一所醫院。馬拉是在該院接受聚焦超聲消融手術的首例患者。

  用一項外來技術治療腫瘤,馬拉為何願意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這得從半年前説起。月經一向規律的馬拉突然出現了月經量增多的情況。檢查發現她的子宮里長了4個肌瘤,其中最大的一個直徑達7厘米。

  按照以往的經驗,醫生要麼在馬拉肚子上切一刀,要麼通過微創腔鏡進行手術。但即使是微創手術,也會在馬拉肚子上留下1到2個小洞。未婚的馬拉不想留下疤痕,還擔心手術會增加不孕風險,就一直拖着。

  偶然一次機會,馬拉聽好友、蘭實醫院婦科醫生福仁德説起海扶刀設備:“這把‘刀’是中國原創,看不見,卻能殺死腫瘤。”

  “真的嗎?那太不可思議了!”馬拉對海扶刀設備充滿了期待。

  多年前,馬拉曾到中國上海留學,學的是中醫,她回國後做了一名針灸醫生。

  “我信你,也信中國醫療技術!”在得知海扶刀設備引入蘭實醫院後,馬拉向福仁德提出了手術請求。

  10月19日上午9點,馬拉被推進手術室,和以往的手術不同,馬拉沒有被注射麻醉劑,一臉好奇的她把眼睛睜得大大的。

  福仁德坐在海扶刀設備屏幕前嚴陣以待,來自重慶海扶醫院的醫師岳燕進行了現場指導:“焦點的放置位置很重要,尤其是有一個肌瘤位於後壁,會有所遮擋……”

  “我來翻譯吧!”完全清醒的馬拉出乎意料地提議,“我一點也不痛,不如幫點小忙。”她的反應讓原本有些緊張的醫護人員笑了起來。

  手術十分順利,兩個多小時後,馬拉的肌瘤全部被消融。第二天看到復查結果時,馬拉不禁豎起了大拇指:“HIFU(海扶),真棒!”

  點讚海扶刀設備的不止馬拉。10月18日抵達蘭實醫院後,岳燕聽到最多的詞就是“神奇”。“他們會好奇地打探海扶刀設備,並連連稱奇。”岳燕説,雖然投用才短短十來天,但已有幾十名患者預約了聚焦超聲消融手術。

  海扶刀設備是怎麼做到這一切的?海扶刀設備發明人之一、超聲醫療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智彪向記者演示了海扶刀設備治療腫瘤的過程:海扶刀設備外形類似核磁共振儀,設備中間有一塊類似水槽的區域,裏面能夠發出能量較低的超聲波,把這些超聲波聚焦在一個點上就可以産生3000倍以上的能量。王智彪一邊説着,一邊把一塊有機玻璃放在焦點的水面處,短短兩三秒玻璃便被燒得燙手,而在焦點以外的其他區域則感受不到任何溫度的變化。

  王智彪説,海扶刀設備就是通過聚焦超聲波轉化成熱能,在高溫區域內把腫瘤細胞殺死,壞死組織在體內可逐漸被吸收或變成瘢痕。“醫療無國界,我們希望這把中國‘手術刀’能造福更多人。”王智彪説。

  截至2022年底,海扶刀設備已在共建國家治療各種良、惡性腫瘤患者近4萬例。

  制定最小傷害方案的醫生

  “通過鼠標,我能控制超聲波的焦點,把腫瘤一點一點消融掉。”在位於阿根廷何塞克萊門特帕斯市的海扶腫瘤醫院,外科主任肯尼·費德里科指着海扶刀設備操作屏幕説,這意味着醫生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多的選擇,而且是傷害更小的選擇。

  何塞克萊門特帕斯市是一座僅有20萬人口的小城,怎麼會擁有一家取中國名的醫院?

  這與該市市長馬裏奧有關。“我見過很多腫瘤患者,他們大多很痛苦,甚至帶着痛苦離開這個世界。”馬裏奧一直希望能找到一種減輕患者痛苦的腫瘤治療手段。

  馬裏奧拜訪過世界各地的許多醫院,當他在中國首次見到海扶刀設備時,便被深深吸引。他向同行的人大呼:“我找到了!我在中國找到了!”

  馬裏奧在2017年3月初識海扶刀設備,4月就決定在何塞克萊門特帕斯市投資建立一所以海扶刀設備為特色的公立腫瘤醫院,造福當地腫瘤患者。

  當年10月,佔地5700平方米的醫院竣工落成;11月,醫院投入運營……這是海扶刀設備首次進入南美。

  設備有了,誰來操刀?開機前,肯尼被派到重慶接受培訓。

  “手術室裏竟然看不到止血的紗布和棉花!”肯尼第一次見證海扶刀設備手術就驚呆了。接下來,他“眼睜睜”地看到醫生通過控制超聲波的焦點,把腫瘤一點一點消融掉。

  當時,他腦海裏的第一反應是:“腫瘤並非只有切除這一條路,患者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培訓持續了兩周。肯尼每天連續“跟師”學習七八個小時,既要學理論,又要學實操。“有了海扶刀設備作為腫瘤治療手段,我會思考如何給病患制定傷害最小的治療方案,盡量避免切除子宮、骨肉瘤截肢等對人體造成的傷害。”肯尼説。

  因設備結緣的兩所院校

  近日,重慶醫科大學代表團將訪問保加利亞普列文醫科大學,商談臨床醫學生交流、師資互訪、臨床醫學領域科研合作等事宜。

  兩所大學,一所位於中國西南部,一所位於東南歐,為何結緣?其背後正是海扶刀設備的牽線。

  始建於1974年的普列文醫科大學,在2007年率先開展了以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代表的臨床醫學技術革新。

  “普列文醫科大學很推崇微創技術,2012年就曾派醫生到重慶進行培訓。”重醫附二院海扶腫瘤中心副主任周崑説,其中就有普列文醫科大學現任校長多博米爾教授。

  多博米爾當時還是一名外科醫生,看到腫瘤一點點消融,他的眼睛瞬間亮了,拉着周崑的手不停地發出驚嘆。

  2013年,海扶刀設備被引入普列文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開展良性、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周崑曾作為顧問,兩次到普列文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進行技術指導。

  2014年,重醫附二院與普列文醫科大學共同申請了中國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中國—保加利亞關於高強度聚焦超聲消融子宮肌瘤的前瞻性聯合臨床研究”項目。

  2017年11月,兩所學校正式簽署學生交流協議,並獲得歐盟伊拉斯謨項目支持。截至目前,重慶已派出6名學生到普列文醫科大學學習,普列文醫科大學派出1名學生到重慶醫科大學交流學習。

  “10年來,雙方的合作交流已經擴大到多個方面,是雙向奔赴的生動寫照,也為其他共建國家帶來良好的示範效應。”周崑説,“10年間,海扶刀設備已在普列文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治療各種良、惡性腫瘤500多例。這樣長時間的臨床應用,是對海扶刀最好的認可!”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