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彩雲湖污水處理廠。新華網 耿駿宇 攝
新華網重慶11月6日電(吳燕霞 李元元 韓夢霖)秋冬之交,重慶市九龍坡區彩雲湖國家濕地公園風景如畫。走進公園旁的彩雲湖污水處理廠,如同漫步在一座公園內,散尾葵、芭蕉、鳶尾等植物有規律地分佈在約3000平方米的食物鏈反應器頂部。作為重慶首個花園式污水處理廠,廠區與濕地公園景觀自然結合,融為一體。
“彩雲湖污水處理廠採用了食物鏈反應器FCR工藝,這種工藝通過創造高度多樣化的生物群落,加強生物生態系統的水質處理能力,處理系統內的各種微生物以及水生植物群、動物群等物種超過3000種。”重慶渝隆環保有限公司水環境技術部總監漆漁江介紹。
這一關鍵的技術工藝來自於匈牙利奧尼卡集團,該集團已在全球建設了130多座花園式污水處理廠。
中國-匈牙利技術轉移中心(重慶)相關負責人&&,當前國內不少污水處理廠改建項目都面臨用地緊張、環保標準嚴、景觀要求高的難題。該中心了解到奧尼卡集團在污水處理方面具備的技術優勢後,主動對接九龍坡區政府,推介其生態花園式污水處理工藝技術,並與建設和設計單位進行前期方案交流,最終促成了FCR工藝在該項目的應用。
彩雲湖污水處理廠於今年4月正式投入運營,已經成為集工藝先進、環境友好、資源循環、清潔能源等特點於一體的花園式污水處理廠和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基地。

重慶位於“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聯結點上。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全球視野
搶抓國際科技合作發展重大機遇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近年來,位於“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聯結點上的重慶,搶抓國際科技合作發展重大機遇,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積極拓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空間,加快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推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科技創新合作。
中國-匈牙利技術轉移中心(重慶)就是科技創新合作的成果之一。該中心採取“政府搭建平台,專業機構服務”的工作方式,在重慶和布達佩斯分設辦公室,為兩國企業及相關機構間開展科技人才、創新技術、産業資本交流對接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提供專業化配套服務。該中心成立以來,已累計舉辦14場大型項目對接會,組織各類洽談合作130余次,促成23個項目合作簽約,11個合作項目落地實施,拓寬了國際技術轉移通道,提升了國際技術向西部地區轉移服務的能力。
據介紹,重慶通過建立起政府間科技創新合作機制,推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與東盟、南亞、中東歐和拉美等國家創新主體開展聯合研發、平台共建和人才培養等多層次的科技交流合作。

重慶市海潤節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節能系統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産品測試。新華網 發
前不久,在重慶舉辦的2023中國-新加坡國際科技交流與創新大會上,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與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三方共建“新技術實驗室”合作項目。三方將聚焦技術創新,圍繞人工智能技術、智能汽車與ICT行業融合,以及新能源電池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我們作為一個研髮型的院校,有技術儲備,把學院在新能源車産業鏈上的優勢以及科技優勢帶到重慶來,希望人才、技術科技都能跟重慶産業結合。”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副院長徐晴吉&&。
目前,重慶市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已與60余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創新主體開展了不同程度的科技交流合作。重慶大學、西南大學、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等高校及院所圍繞智能科技、生命科技、先進製造等重點領域,實施國家及省(市)級國際科技合作項目80余項。重慶已布局建設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1家;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9家,其餘國際科技合作平台40余家。

重慶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的工業機器人測試車間內,工作人員正在對工業機器人進行性能測試。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內引外聯
高能級科創平台成為創新“策源地”
今年6月,一場為重慶市新型研發機構“量身打造”的技術成果産業項目對接大會在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舉行。來自39家新型研發機構的180余項創新成果進行了現場展示對接。
“近年來,重慶市大力推動實施引進科技創新資源行動計劃,持續推動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科學家團隊合作,落地建設了新型研發機構39家(截至今年7月),高端科技創新資源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初步形成。”重慶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
西部(重慶)科學城是重慶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主戰場。2020年以來,除了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14所在渝高校,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國字號”院所、“央字頭”企業紛紛落地西部(重慶)科學城,推動引進培育和建設大科學裝置、大科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和研發機構,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在科學城轉移轉化和産業化,打造校地協同創新創業生態圈。
這期間布局建設的多個高能級科創平台,正成為重慶乃至西部地區科技創新“策源地”。
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在兩年時間內創建了2個中心、14個實驗室,發布10余項科技成果。其中,該研究院研發的北太天元數值計算通用軟體是首款國産科學計算軟體,實現了國産科學計算領域“根技術”的突破,為我國高校教學和科研、企業産品開發提供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軟體支撐,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新華網發(曾誠 攝)
通過鏈結國內外創新資源,越來越多的一流科技成果被帶到重慶,與當地的重點産業實現精準對接、落地轉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重慶企業也不斷走出國門,建設科技合作平台,匯聚全球創新要素。作為重慶汽車産業鏈的“鏈主”企業,目前長安汽車已經布局建立了“六國十地”的全球協同研發格局,並在海外擁有了16個技術、産品研發中心。由來自意大利等國家組成的全球化研發團隊,正為長安汽車打造數智新汽車新産品貢獻研發力量。
雙城聯動
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川渝共建鄉土植物種質創新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內,科研人員正圍繞鄉土植物種質資源保育、種質資源創新、植物資源系統性評價、種苗繁育及産業化應用、景觀及生態服務功能等領域開展系統性研究。
種質資源是種業發展的“芯片”,川渝兩地植物資源極為豐富。該實驗室由重慶市風景園林科學研究院與成都市植物園(成都市公園城市植物科學研究院)聯合打造,2021年5月,獲得了重慶市科學技術局、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共同認定,成為首批川渝共建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之一。自實驗室建成以來,已收集保存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其中有國家一、二、三級保護植物130余種,應用推廣鄉土植物56種,豐富了川渝兩地城市園林植物多樣性,提升了城市園林景觀品質。
“我們計劃用5年時間,初步建成川渝鄉土植物種質保育及創新中心,成為西部地區集科研、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及應用示範於一體的産學研融合創新平台,在鄉土植物種質資源保育、引種馴化、種質創新與利用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全國同類科研院所的領先水平。”實驗室相關負責人&&。

西部(重慶)科學城金鳳實驗室內,科研人員正開展實驗。新華網發(曾誠 攝)
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今年3月,科技部等12個國家有關單位與川渝兩地政府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支持西部科學城加快建設的意見》,這是國家層面首個專門支持西部科學城建設發展的文件,為成渝地區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提供了政策支撐。
以共建西部科學城為着力點,川渝兩地進一步深化平台共建、項目共研、人才共育、資源共享、活動共辦,大力推進科技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前,成渝地區創新開放合作取得階段性進展——兩地政府聯合印發《成渝地區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施方案》,圍繞科技創新簽署“1+6”合作協議;兩地科研單位聯合組建了川渝技術轉移聯盟、科研院所聯盟、大學科技園聯盟等一批協同創新機構;共建投用金鳳實驗室、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微電子産業技術研究院、西部車網等一批成渝合作創新平台,建設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6家,實施川渝聯合重點研發項目160項;設立總規模300億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金鳳凰”“金熊貓”人才卡實現同等互認,試點建設川渝科技資源服務線下運營中心,累計共享總價值約131億元的大型儀器設備1.32萬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