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一條巫溪的魚“游”向世界
2023年10月30日 16:01 來源: 半月談

  半月談記者 韓振 周思宇

  食用烤魚的歷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位於秦巴山區腹地的重慶市巫溪縣,是渝派烤魚的重要發源地。近年來,巫溪縣大力挖掘烤魚歷史文化,加快構建烤魚産業發展集群,這一非遺美食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財富密碼,也成為當地文化走向世界的最新名片。

  非遺烤魚點亮“夜經濟”

  一到晚上,巫溪縣大寧河畔就熱鬧起來。一張張條桌擺滿長約1公里的河岸。“烤魚來咯!”傳菜員熱情的吆喝聲中,三兩好友相聚碰杯,有滋有味品嘗盤中烤魚。

  “18桌都坐滿了。”一家烤魚店的老闆鐘洋説,夏季是旺季,烤魚店生意爆滿,顧客經常需要等位就餐。

  巫溪縣地處秦巴山區腹地,境內“山高峽深一線天,九山微水一分田”,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出歷史悠久的烤魚文化。

  巫溪縣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宋朝時期巫溪大寧鹽場興盛,大寧河上運鹽的船工和縴夫為了充饑就地取材,用“河中的魚、岸邊的柴、船上的鹽和罐中的泡菜”製作出巫溪烤魚。

  近年來,巫溪烤魚製作技藝不僅被評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更以“味美色香、技法獨特”的美食魅力點亮了縣城“夜經濟”,全縣現有各式各類烤魚門店230余家,僅大寧河邊漫灘路烤魚一條街,年産值就達3000萬元。

游客和市民在大寧河畔品嘗烤魚 / 黃偉 攝

  腌制入味上烤架,慢火烤成“兩面黃”……60歲的張宗成在烤架前忙碌,他每晚要賣出近200斤魚。“烤魚技藝在我家祖輩代代相傳,到我已經是第5代。”從最初的4把椅子到如今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店舖,張宗成感慨店裏生意越來越火。

  “老”産業延伸“新”鏈條

  “85後”青年劉宇大學畢業返鄉創業,他瞅準烤魚這個商機。

  “巫溪人對烤魚不陌生,但‘烤魚預製菜’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聽説。”劉宇拿出一盒“巫溪風味烤魚”,盒內烤魚、青花椒作料和餐具俱全,將酒精燈點燃後,把不銹鋼烤盤放置在紙盒缺口處,盒子搖身變為簡易烤架,不一會兒便“咕嚕咕嚕”冒起香氣。

  為了還原巫溪烤魚的獨特風味、完善預製菜生産模式,劉宇下了不少功夫。“刺少的巴沙魚更適合加工和食用,高溫電烤也能讓烤魚充分入味。”劉宇説。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烤魚預製菜不添加防腐劑,也能在常溫下保存近半年時間。“黑科技”來自西南大學。自2013年起,劉宇與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簽訂合作協議,每年暑假師生實踐團隊都要來巫溪縣尖山鎮將先進的食品加工工藝帶進小山村。

  如今,劉宇的生産基地每月生産近萬條烤魚,今年上半年産值超400萬元。

  日益火熱的烤魚預製菜,還帶動起馬鈴薯、紅薯等巫溪傳統特色産業。“以前村民總為洋芋的銷路發愁,如今馬鈴薯既能直接售賣,還能加工成洋芋片、土豆粉等‘烤魚伴侶’。”尖山鎮大包村支部書記曾有海説。目前,巫溪縣正強化預製菜研發生産,打造烤魚特色産業集群。

  吃出“文化味兒”

  “政府大力推廣巫溪烤魚文化,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讓我們增強了信心。”鐘洋説,隨着鄭渝高鐵建成通車,越來越多外地游客在美食吸引下來到巫溪,烤魚成為一道“必打卡”菜品。

  烤魚的文化味兒也變得越來越足。劉宇告訴半月談記者,巫溪烤魚本就和鹽文化和巫文化緊密相關,如今已成為獨樹一幟的地域文化名片。目前,公司正打造“文創版”烤魚預製菜包裝,加入介紹巫溪烤魚歷史的小冊子,讓顧客品美食,更品文化。

  巫溪縣委副書記、縣長王中&&,下一步,將把巫溪烤魚作為特色主導産業來培育,持續挖掘烤魚歷史文化,編寫歌舞、情景劇,助力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推動巫溪烤魚走向世界。

編輯: 韓夢霖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