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他為何在石頭上種了150畝“野草”

  “老李,你種的那些野草長起來沒得?”

  “那些野草山上到處都是,你還花幾萬塊錢請人種?”

  ……

  今年4月份的時候,彭水平安鎮鹿坪村村民李育江可沒少被鄉鄰調侃——因為他花10余萬元雇請村民,用一個月的時間在石頭上種了150畝“野草”。

  李育江為何要種“野草”,而且還種在石頭上?

  記者現場打探看到,深秋時節,鹿坪村山林間裸露的岩石上滿是青苔,青苔之間,生長着一簇簇葉片呈五邊形的蕨類植物。這就是李育江種植的“野草”。

  “我們當地人喊它巴岩姜,中藥名叫骨碎補。”説話間,李育江從岩石上輕輕拔起一株巴岩姜,仔細查看長勢,“一般摔了、崴了、骨折或者骨頭痛,我們就拿巴岩姜來入藥。”

  不過,以往村民基本是在山野林間採集野生的巴岩姜入藥,李育江為何要人工種植呢?

  原來,身為一名退伍軍人,今年44歲的李育江時常參加鎮裏組織的民兵訓練。

  一次訓練後的閒聊中,平安鎮應急辦負責人何林家説起的一件事,引起了李育江的注意:縣農業農村委鄉村産業科負責人冉茂濤在龍溪鎮漆樹村駐村時,試種了30多畝巴岩姜,5年後每畝地鮮貨産量超過8000斤。

  “現在市場上一斤鮮貨賣4元,一畝地就能賣3萬多元,而且政府每畝還補貼2000元。”一算收支賬,再電話請教冉茂濤後,李育江心動了,“巴岩姜一般生長在潮濕背陰的林下石頭上,不需要毀林也不佔耕地。如果能種上幾十畝,收益應該不錯。”

  李育江隨後與其他村民商量,打算流轉總計150畝林地種植巴岩姜。“我向大家保證不砍樹、不毀林,但前期不支付流轉費用,收穫後再拿出10%的收益給大家分紅。”

  儘管對種植巴岩姜能否成功持懷疑態度,但在村幹部的協調幫助下,26戶村民還是將自家林地流轉給了李育江。

  今年4月,李育江買來巴岩姜種苗,開始花錢雇請村民在林間石頭上種植。張光建、陳德群等10多名村民受雇後,每天就在樹林間、石頭上忙活,“種起來也簡單,就是把種苗放在石頭上,稍微用青苔固定下就行。”

  李育江自然有自己的“小九九”:每畝地第一年的成本包含600斤的種苗費用、運費、人工費和葉面肥支出,合計約3500元;第二年到第四年僅有葉面肥購買成本,每年約500元;第五年需要支出採挖的人工成本,約2000元。5年合計支出約7000元。

  “5年生巴岩姜每畝能採挖鮮貨8000斤,按現在每斤市場價4元算,就能收入32000元,扣除成本,還有兩萬多元收入。”李育江説,一般4斤鮮貨能曬出1斤乾貨,“現在乾貨的市場價是27塊多。按乾貨算,每畝能賣5萬多塊錢,更划算!”

  如今,已有不少村民前來請教李育江巴岩姜種植的相關事宜。

  “巴岩姜不僅是一味中藥材,其貼着石頭生長的習性,還有助於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平安鎮黨委書記鄧拓介紹,平安鎮石漠化嚴重,如果巴岩姜能夠人工種植成功並得到推廣,不僅能成為平安鎮的特色産業,還能助力區域內的石漠化治理和生態保護。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