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迭代升級 老人養老變“享老”——重慶養老樣本調查

  10月18日,江北區大興社區食堂正式營業,吸引了社區大量老人和居民前往用餐。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10月19日下午,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們坐在大堂裏看電視。記者 解小溪 攝/視覺重慶

  位於光大百齡幫·龍山老年養護中心內的百齡康康復護理院,讓老人不再醫院、養老院兩頭跑。記者 梅耀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當前,我國養老需求結構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日前,本報記者聚焦助餐、照護、就醫服務三大養老剛需,深入社區食堂、“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醫養結合機構開展取樣調查,並邀請專家支招,希望為重慶老人過上有溫度有品質的老年生活提供助力。

  一個社區食堂

  5天註冊老年會員超1600人

  10月18日,江北區華新街街道大興社區食堂正式開門迎客,當天就吸引了200余位老人及居民前往用餐。

  這個社區食堂為何如此受歡迎?

  “社區有2萬多居民,其中常居60歲以上老人近3000人,一日三餐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大難題。另外,社區老人絕大部分為原重鋼第三鋼鐵廠的退休工人,收入不高。”華新街街道大興社區黨委書記張正勇介紹,近年來,不少居民向社區反映,家中老人吃飯很不方便,希望社區可以提供助餐服務。

  去年底,大興社區將建設社區食堂納入議事日程。此時,華新街街道開設的首個社區食堂——橋北社區食堂已是聲名大噪的“網紅”食堂。大興社區前往橋北社區“取經”後,決定借鑒橋北社區食堂經驗,先引入一家口碑好、價格低、有公益心的市場主體。華新街街道對此大力支持,每年給食堂承辦方補貼5萬元運營經費,實行民建公助。

  張正勇和同事們考察了轄區三家中餐廳,2019年開業的和味樓餐館評分最高,“首先,和味樓位於社區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其次,這家餐館價廉物美,很受居民歡迎;最後,老闆有公益心。”

  開業當天,記者“逮到”忙裏忙外的和味樓老闆王利。她説,自己是第三鋼鐵廠廠區子弟,一家人都對這片區域感情深厚,非常願意和社區合作,給老年人提供熱騰騰、香噴噴的一日三餐。但一開始心裏還是有些“打鼓”,怕經營得好好的餐館因此走下坡路。

  “試運行5天,註冊的老年會員就超1600人,每天有100多人用餐,我懸着的心放下了一大半。”王利説,過去餐館的特色菜如菊花魚、水煮燒白、幹拌牛肉繼續保留,為迎合老年人口味,大廚們特別增加了燒白、粉蒸肉等蒸菜,蘿蔔燉蹄子、番茄滑肉等湯菜,把大部分熗炒改為蒜炒,80多道備用菜中80%為清淡菜。

  和橋北社區食堂一樣,大興社區食堂也實行會員制,華新街轄區老人可免費辦會員,轄區外老人每年會員費25元。食堂推出自助餐、小碗菜兩種模式,入會老人13元可享受每餐5葷5素,非會員老人則為15元;考慮到有些老人食量較小,食堂還推出8元一葷一素的愛心餐。

  記者看到,食堂外的面點鋪也很受歡迎,1元一個的三鋼大饅頭、1.5元一個的三鋼大花卷、2.6元一個的三鋼大肉包,吸引不少老人搶購。

  走進人聲鼎沸的大興社區食堂,幾位穿着紅背心的社區志願者正在維持秩序。墻上的老照片和食堂飯票、角落處賣冰糕的老自行車、模仿廠區小賣部打造的櫃&……食堂內部的裝修風格充滿濃濃的懷舊風。

  “這裡和當年廠裏食堂裝修得很像,但更好。你看,坐在一起吃飯的都是廠裏的老工人,大家就像回到了年輕時!”78歲的童勝利和妻子邊吃邊與鄰桌擺談,“年紀大了做飯不利索,社區食堂離家步行10分鐘,以後不為吃飯發愁了。”

  看著社區食堂大受歡迎,王利計劃着趁熱打鐵推出特色菜或針對年輕人的套餐,盡快從依靠“政府輸血”向“自我造血”轉變,她有信心實現社區、企業、居民三贏。

  【專家建言】

  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院長潘孝富:

  大興社區食堂構建的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經營模式,是老年食堂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趨勢。

  作為一項民生工程,社區老年食堂具有開放性、公益性、普惠性等公共服務屬性,旨在更好地滿足老年群體的多元化助餐需求。長遠來看,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是實現社區老年食堂高效化供給的重要實施路徑。因此,如何有效解決社區老年食堂的公益與盈利平衡難題是亟待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命題。

  就下一步工作而言,我市仍需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服務群眾、注重實效”的原則來推動老年助餐服務朝着標準化、市場化、規範化、數字化的方向發展,注重增強産業內生動力。具體來説,可從以下幾點着力: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推進社區老年食堂標準化建設;二是加大財政支持,激發市場活力,鼓勵探索多元化經營模式;三是細化權責分工,豐富監管手段,建立健全社區老年食堂檢查機制;四是引入科技創新,依託互聯網雲&&,建設全鏈式智慧老年食堂。

  一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

  專業化養老服務延伸到家庭

  10月19日下午,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養老服務中心,數十位老人正坐在大堂裏,跟隨照護人員上繪畫課。下午5點過,下班回來的子女順道將老人接回家。老人們像孩子一樣揮手道別,約好第二天又來。

  謝家灣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自2019年開始籌建,全程參與的重慶宏善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楊沛向記者介紹了它的“誕生”和兩次“升級”。

  “如何既不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又能享受到專業化的養老服務,是社會共同面臨的一大民生熱題。”楊沛説,2019年,隨着全市養老服務“千百工程”推進,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籌建養老服務中心。宏善養老中標後,在轄區選定了位於謝小路邊的這棟閒置物業。

  “這裡過去是一家民辦醫院,閒置已久,但地理位置上佳,臨近育才中學、謝家灣小學、萬象城。”楊沛介紹,租下整棟物業後,宏善養老投入資金進行內部改造。2020年8月,3800平方米的謝家灣街道養老服務中心投用,九龍坡區民政局每年補貼運營方宏善養老20萬元。

  楊沛説,剛開始養老服務中心的基本功能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解決1.5公里半徑內的剛需養老問題。中心設有120張床位,重點滿足老年家庭日托、中短期全托以及喘息服務需求,給老人提供一個家門口的活動場所。

  2021年3月,養老服務中心迎來第一次“升級”。此時,宏善養老通過招投標,承接了謝家灣街道11個社區養老服務站的社會化運營。九龍坡區民政局每年給予每個站點8萬元至12萬元不等的運營補貼,區民政局每年委託專業機構對社區養老服務站運營情況進行績效評估,評估結果作為政府補貼發放的重要依據。

  宏善養老通過社區養老服務站,入戶摸底轄區老人特別是高齡、空巢、獨居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逐步豐富服務內容。目前已能提供健康管理、志願服務、文化教育、助餐助浴等7大類30余項服務。

  楊沛認為,此次“升級”,養老服務中心變身為養老指揮中心,實行中心帶站、相互聯動,通過多樣化的服務供給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2022年,養老服務中心迎來第二次“升級”——為解決高齡獨居、失能半失能老人缺乏照料的難題,九龍坡區試點開展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支持計劃,在謝家灣街道選擇16戶老人家庭開展適老化改造。宏善養老作為計劃中的服務供應商,每個月派出照護人員上門為老人提供服務,政府每戶每月補貼600元。

  “這次‘升級’,我們把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延伸到家庭,讓老年人家中的床位也成為具備‘類機構’照護功能的床位。”楊沛説,兩次“升級”下來,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的觸角越來越長,一個中心、11個站點總共有65個綜合照護人員為轄區老人服務。他們背後,還有宏善養老社工團隊支撐。

  “對於我國老人而言,居家、社區養老依然是多數人的選擇。”楊沛非常看好未來的居家照護市場,這也是謝家灣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努力的方向。

  【專家建言】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智慧康養學院院長田奇恒:

  謝家灣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建設了具備全日托養、日間照料、上門服務、供需對接、資源統籌等功能的區域型養老服務中心,強化了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符合國家支持當地養老服務機構、餐飲場所等增加助餐功能,支持社區助浴點和入戶助浴等多種業態發展的規劃。

  該項目的“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支持計劃”緊跟了國家倡導的“擴大惠及全民、均衡合理、優質高效的養老服務供給,有效增強家庭養老照護能力,健全兜底養老服務,擴大普惠養老服務資源”的政策,做出了一定的亮點。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市在養老服務的提供上應繼續強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可從以下幾點出發:一是構建具有我市特點的城鄉老年助餐服務體系,支持高質量多元化供餐,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務網絡;二是繼續大力發展助浴助潔服務,引導助潔服務覆蓋更多老年人;三是加強居家老年人巡訪關愛,建立居家養老巡訪關愛服務制度,實行普遍巡訪和重點巡訪相結合的服務;四是加快發展生活性為老服務業,提高老年人生活服務可及性。

  一個養老機構

  醫養結合引來外省老人

  近日,在位於渝北區冉家壩的光大百齡幫·龍山老年養護中心,90歲的冷恩惠和88歲的陰雲織吃過早飯,在房間裏看電視新聞。

  “爺爺奶奶,你們又該走圈圈了哦!”護士長黃聲巧和責任護理員唐潔推着兩個助行器進屋,兩位老人在他們攙扶下起身,開始一天的鍛煉。

  兩位老人是天津人,退休前一個是海洋石油領域的高級工程師,一個在高校從事教育工作。長期在北方生活、工作的他們為什麼選擇到重慶養老?

  兒子冷曉凌説,他們三兄弟天南地北發展事業,父母不想給他們增加負擔,一直獨居。隨着年事愈高,他們有了入住養老機構的想法。這些年來,大連、旅順、威海、天津、北京,父母入住過好多家養老機構,但總是不太滿意。

  “比較來比較去,我們總感覺沒有依託。”冷恩惠説,對高齡老人來講,那些養老機構最大的問題是“看病的地方不養老、養老的地方不看病”,他們希望能找到一家醫養結合機構。

  冷曉凌是重慶女婿,在成渝兩地有不少業務。今年8月,他在重慶朋友陪同下考察了重慶七八家不同類型的養老院。“光大百齡幫·龍山老年養護中心吸引我的有三點:首先它是央企旗下的養老連鎖品牌;其次,這裡位於冉家壩中心,鬧中取靜;第三點是最重要的,機構內設一級醫院,有完整的住院部,各種檢查設備一應俱全,老人突發狀況,醫生可第一時間上樓處理。”

  考慮到兩位老人年事已高,9月24日,龍山老年養護中心派出黃聲巧和唐潔飛往天津,與家庭保姆交接,陪同兩位老人來渝。

  入住至今不到一個月,兩位老人給出了好評——

  這裡每週一到周五下午都有活動,他們學習非洲鼓,唱卡拉OK,參加集體生日會。

  陰雲織之前做了髖關節置換術,入住後,醫生為其設計了功能鍛煉,並安排護理員督促二老上午下午各走3圈。

  “工作人員每天都在微信群裏發老人的照片和視頻,爸媽的精神狀態比在天津家裏好了很多。他們這把歲數,物質上的需求已經不高了,就需要人文關懷和隨叫隨到的貼心服務。”冷曉凌計劃明年把在美國養老的岳母也接回重慶。

  光大百齡幫·龍山老年養護中心院長丁平介紹,為了破解冷爺爺口中“看病的地方不養老、養老的地方不看病”難題,中心自2013年成立後,就開始探索“機構養老”的升級之路——醫養結合。

  2018年,百齡康康復護理院經渝北區衛健委批准正式成立。這是一家民營一級醫院,設在養護中心內,主要解決老人就醫難、照護難、康養難問題,讓他們不再醫院、養老院兩頭跑。

  現在,百齡康康復護理院有30余名醫務人員,每天開展巡診、發藥、監測生命體徵和日常健康管理,提供老人生活、健康、康復所需的常規護理、特殊護理和專業護理。如遇疑難雜症,可第一時間通過綠色通道轉診重慶市中醫院南橋寺院部、渝北區第二人民醫院。同時,護理院還為養護中心培訓了20余名養老護士,分駐休養區各樓層。

  這幾天身體狀態不錯,冷恩惠、陰雲織兩位老人把行李箱中的老照片取出來,佈置在房間裏。他們説,現在算是有了“心安處是吾家”的感覺。

  【專家建言】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寶:

  推進醫養結合是優化老年健康和養老服務供給的重要舉措,龍山老年養護中心為養老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提供了一個樣板。

  醫養結合須由民政、衞生健康等多個部門協同推進,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建立以養老服務為基礎、醫療服務為支撐的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因此,推進醫養結合的關鍵問題在於實現醫養有機銜接,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價格可負擔、質量有保障的普惠養老服務。

  推進醫養深度融合需要堅持系統謀劃、綜合施策,注重整合資源、協調發展,具體的着力點有:一是完善醫養結合政策體系,為發展多元化、多層次醫養結合服務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推動醫療養老資源共享,支持醫療衞生機構和養老服務機構建立一體化、連續化的服務銜接機制;三是發展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促進醫養結合服務向社區、家庭延伸;四是加快醫養結合人才培養培訓,引導醫務人員從事醫養結合服務,壯大失能照護服務隊伍。

  (本版稿件由本報首席記者張莎采寫)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