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鄉村振興|大專家走進小山村——重慶石柱縣鄉村振興見聞

  最近,周武忠走進了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他像個探險家一樣穿越村莊和山林,發現了六人合抱的大樹、吃黃粉蟲的石蛙、深山老林裏的蘭花……

  周武忠是上海交通大學創新設計中心主任、設計學院教授。作為參加“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家團走進石柱”活動的專家,他此行的目的,就是給當地出點子。

  中益鄉曾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如今産業發展怎麼樣?從黃精産業基地到中蜂生態標準示範場,從鄉村民宿到素質拓展研學基地,蹲點的幾天裏,周武忠每天都在朋友圈發布調研日記,笑稱自己幾乎“踏遍了中益鄉的坡坡坎坎”。

  當地老百姓眼裏的平常事,在周武忠看來卻大有文章。“深山裏的養蜂人也愛養蘭花。”周武忠發現,當地老百姓家家戶戶種藿香、蘭花。他對中益鄉黨委書記劉登峰説,這是當地原生性的生態文化,可以借此發展庭院經濟、打造蘭花特色小鎮,開發一條增收新渠道。

  調研過程中,周武忠(右一)與中益鄉幹部群眾交流。新華社記者周思宇 攝

  “這次專家行,突出的一點就是精準。”石柱縣縣長郭小萍介紹,此次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組織川渝兩地人社部門,按照“定點特邀、按需匹配”方式,為石柱縣精準匹配了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吳唯佳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秘書長唐麗霞教授等19名專家,帶來規劃建設、文化旅游、裝備製造等12個智力服務項目。

  在石柱縣洗新鄉投資建廠種植烏天麻的李守寶,在此次活動中見到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郭順星。

  烏天麻,生長於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是洗新鄉的重要産業。8年前,李守寶從北京來到石柱創業,潛心於野生烏天麻繁育研究,帶動了周邊幾個鄉鎮的烏天麻産業,不少村民也在種植基地務工,但企業依然存在精深加工産品較少、銷售渠道較窄等問題。

  這一次,人社部門為他請來了郭順星。6月15日下午,在密密麻麻的雨點中,郭順星一行乘車沿七曜山盤旋而上,來到海拔1600多米的洗新鄉烏天麻種植基地,氣溫驟降至10攝氏度。他一下車,就考察了育種苗圃、加工車間、菌種培養實驗室。

  “今年培育了多少種子?資源再生做到哪一步了?”郭順星邊走邊問,他叮囑李守寶,野生烏天麻的基因一定要保存好,為人工繁育留好良種,才能保證烏天麻的品質。

  隨後,郭順星和李守寶以及當地幹部、烏天麻種植大戶一起座談。“從菌種培養這個細節就能看出來,企業很務實。”郭順星説,但要想進一步發展,還得提高管理技術,及時檢測烏天麻的品質,打造好烏天麻育種基地、種植基地。針對企業發展瓶頸,他建議堅持走“科技助農、産業助農”道路,研發精深加工産品,做好産業推廣,助力鄉村振興。

  他和李守寶約定:“過段時間來基地回訪,有問題隨時溝通。”有了這個“靠山”,李守寶表態:“心裏踏實了!”

  郭順星在烏天麻育種苗圃裏現場指導。新華社記者王金濤 攝

  隨專家調研的重慶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長謝辛説,此次活動中,專家面對面指導、點對點破題,提出100多條針對性建議。“這些建議不一定立竿見影出成果,我們要長期跟蹤。”

  謝辛介紹,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家團”3年來,川渝已實現近3萬名科技專家資源共享。今年,專家團還將走進重慶多個區縣,持續開展智力幫扶活動。

  這次的專家團還有一位與重慶特別有緣的專家——世界著名橋梁專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鄧文中。1985年他首次造訪重慶以來,共為重慶設計了千廝門嘉陵江大橋、菜園壩長江大橋等20多座橋梁。

  這一次以專家團特邀嘉賓的身份走進山村,白髮蒼蒼的鄧老先生動情地説:“我這一輩子修了很多橋,希望各位專家為石柱搭建起更多‘無形的橋’。”(記者王金濤、周思宇、周文衝)

編輯: 彭祎琦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7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