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科技型企業培育體系如何完善 重慶政協委員建言

  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明確了今後5年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實現“雙倍增”的目標任務。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啟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

  重慶如何加快培育更多創新型、高質量市場主體,助力實現“雙倍增”目標?如何推動更多創新資源和要素向企業聚集,提升企業創新力和競爭力?

  日前,市政協就“完善科技型企業培育體系”主題展開重點協商。來自不同界別的市政協委員聚焦人才培養、創新生態、政府服務、資本保障等關鍵要素,圍繞我市在科技型企業培育方面存在的不足踴躍建言獻策。

  優化科技人才政策,大力培養本土創新人才

  科技創新,根本在人。加快培育更多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首當其衝要抓住“人才”這一關鍵要素。

  “我市人才政策在制定、實施、評估等環節還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解決。”市政協常委、民進重慶市委會副主委別必亮在調研中發現,現有人才政策迭代升級較慢、門檻較高,人才服務管理流程化標準化水平有待提高。他建議充分吸納科技型企業、科技人員、一線工人的意見建議,盡快制定我市“十四五”科技人才規劃。擬定科技型企業未來人才重點需求清單。提升人才政策與市場、社會需求之間的契合度。

  別必亮還建議,打造全市科技人才數據庫,構建並完善市區(縣)一體、部門間協作、全鏈條覆蓋的人才治理體系;盡快開展人才政策及人才工作成效評估,促進人才政策迭代升級;推進人才服務的集成化發展,推進人才政策免申即享改革,實現政策智能匹配、快速兌現,為人才發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服務。

  培養創新人才特別是本土創新人才,對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高校正是培養本土創新人才的關鍵渠道。

  我市現有高校75所、各類在校生130萬餘人、科技活動人員近3萬人,擁有國家級科研&&43個、省部級科研&&500余個,是全市科技創新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雙倍增”行動計劃中一支十分活躍、極具創新力的力量。

  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我市高校不斷優化專業結構,新增多個與智能製造、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的本科專業,為科技型企業人才輸送作出了貢獻。然而,本土人才産出數量不足、質量不高、人才培養模式與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脫節等問題也日益凸顯。

  市政協委員、重慶財經學院副教授王曉穎發現,問題主要來自四個方面——傳統知識教學體系培養的高校師資隊伍對新興産業和産業進展不敏感;以書本、課堂和知識考核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開拓學生眼界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長期實行的教師和學生評價體系同産業創新活動相關度不高;新專業設置及內涵建設跟不上新興産業發展需要。

  王曉穎就此建議,大力引進和培養“雙師型”教師,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改革現有評價體制,鼓勵教師積極從事與新興産業相關的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工作,積極參與科技型企業的創新實踐,並將相關指標納入考核;打破各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壁壘,重點發展一批對産業發展有幫助、有推動力的産業學院,淘汰一批不能適應當下發展需求的産業學院。

  以更優質的營商環境促成政企“雙向奔赴”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培育和發展科技型企業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我市積極推動企業事務“一網通辦”,促進企業投資審批標準化便利化,優化稅務金融服務工作等。

  2022年,我市新增科技型企業6050家、高新技術企業1240家,分別增長16%和24%。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入庫科技型企業44447家,比2019年增長163%,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6401家,比2019年增長103%。

  “由於少數辦事人員對科技型企業特殊性認識不足、思路不夠開闊,重慶在推進營商環境建設中,還存在規劃與執行脫節、招商與服務對接不夠順暢、開放支持力度還需要加強等問題。”市政協常委、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總裁兼西南區總經理蔡光忠&&,經調研了解到,由於對科技型企業綜合服務的協調統籌不夠,許多涉企服務職能散落在各個職能部門,消防、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後端服務”未能及時跟進。

  蔡光忠建議基層部門及時學習理解新政策,提高科技素養,增強對新技術新業態的認識,加強政策的落地執行;切實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激發企業研發投入熱情,提振企業投資發展信心。

  市政協常委、市科協副主席譚明星的觀點與蔡光忠不謀而合。

  譚明星説,在走訪調研中,有企業反映政策宣傳力度還需要加強,一些企業因信息閉塞、信息不對稱而未能享受政策紅利。還有企業反映,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補貼、股份制改造補貼後,兌現時間較長。

  “建議組建黨委政府、社會組織、科研院所和知識分子等構成的‘服務企業聯盟’,對科技型企業提供‘一對一’優質服務。將科技型企業服務專員、職能部門一線執法人員與服務人員、服務對象之間的互動交流、服務記錄納入渝快辦內容單元。”譚明星建議,暢通政策申報渠道,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建立“跟蹤問效”長效機制,加強政策落地實效評估。

  積極探索科技金融新路徑新機制

  金融資本是科技型企業的造血之源。科技型企業在研發上投入大、周期長、資金回流慢,需要更加科學開放的金融體系保障企業獲得充足資金供給。

  近年來,我市着力構建股權基金、銀行信貸雙輪驅動的投融資體系,在&&搭建、産品創新和體制完善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有效促進了科技與金融融合發展。

  “但調研中發現,我市科技型企業底子薄、能力弱的基本面尚未發生根本性轉變,上市融資科技型企業數量少的局面沒有改觀。”市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雲網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祝守宇認為,我市投資基金行業規模小、實力弱,基金投向重慶企業資金量小,與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

  祝守宇建議,重慶要在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的基礎上,對內統籌各級政府資源,對外集聚市場資金,持續做大重慶科創投資資金規模;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和政府基金的引導作用,支持以“股權投資+科創企業”為抓手孵化産業,聯動市級基金成立專項子基金;發揮在渝央企的領域優勢、投資和專業團隊經驗,打造央企牽頭、成渝合作的股權投資基金。

  針對如何加強金融信貸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市政協委員、拓土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坤建議,建立重慶市知識産權質押評估評價&&,以此解決各商業銀行自行評估導致的流程不統一、結果不一致的問題。消除中小微企業“知識産權”轉化的痛點和堵點,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額度和精準度。

  張坤還建議,優化拓展投貸聯動,豐富增信手段,建立統一的綜合金融服務&&,為中小微科技型企業提供股權、債權、信用、抵押等多種融資方式以及豐富多樣的融資服務。

  記者 羅靜雯 何春陽

編輯: 王龍博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964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