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西南醫院接診一例“鸚鵡熱”患者 專家提醒:接觸禽類後需及時洗手

  23日,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獲悉,該院感染病科於近日收治了一位“鸚鵡熱”患者。該院感染病科副主任醫師彭景提醒,如果在接觸禽類後,出現高燒不退、肺部感染等情況,請立刻前往醫院尋求專業診治,以防患上“鸚鵡熱”。

患者治療前後肺部對比圖。西南醫院供圖

  患者治療前後肺部對比圖。西南醫院供圖

  據了解,鸚鵡熱(psittacosis)是由鸚鵡熱衣原體所致的人獸共患感染病,傳染源包括鸚鵡科鳥類、禽類。人類感染鸚鵡熱大多為偶然吸入鳥類排泄物或接觸攜帶病原體鳥類所致。鸚鵡熱大多為隱匿性感染,人與人之間通過呼吸道傳播極為罕見。

  “我們接診這名病人,實際也有些偶然。”彭景説,該名患者是一名中年男性,在今年2月因為受涼後,出現高熱症狀,體溫一度衝到了39.7℃,伴畏寒、寒戰,口服“布洛芬”後體溫可短暫降至正常,但數小時後再次出現發熱。

  之後,該患者曾前往多家醫院就診。在檢查後,發現其新冠核酸及甲乙流抗原均陰性,但CT提示左肺下葉感染,對其進行抗感染治療後,仍反復高熱,體溫峰值波動在39-40℃。在此情況下,該患者來到西南醫院感染病科就診。

  收治該患者後,經管醫生郭艷結合患者的CT結果,以及前期抗感染效果欠佳的情況,考慮其患有非典型病原體所致肺炎。做出這一判斷後,該患者的致病原因就顯得相當重要。為了了解致病原因,醫生對其進行了詳細詢問。

  在詢問中,郭艷醫生捕捉到一個關鍵細節,患者的小區裏有不少的鳥類。於是,他們産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患者是否是因為接觸了禽類,而導致感染。

  為了驗證這一推斷,郭艷醫生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對患者進行了纖支鏡肺泡灌洗術,以及肺泡灌洗液送檢。結果顯示,患者的體內有鸚鵡熱衣原體(序列數70條)。結合流行病學史,患者最終確診為“鸚鵡熱”。

  確診後,在科學的治療下,該患者的體溫很快降至正常,復查胸部CT肺部炎症吸收,病情明顯好轉,已於近日出院。

  “作為一種傳染病,鸚鵡熱主要存在於沿海地區,該病的潛伏期一般為5~14日,常見症狀為畏寒、發熱、幹咳、頭痛及明顯肌肉酸痛,與流感等疾病類似,容易被誤診。”彭景介紹,該病雖然很少出現人傳人的情況,但出現症狀後,如果不及時醫治,很可能會轉成重症,導致嚴重肺部感染或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對此,彭景提醒廣大市民,如果所處環境可能會接觸鳥類,需注意預防“鸚鵡熱”,特別是接觸禽鳥後,必須要及時洗手。從事禽類運輸、售賣、宰殺等工作的人群,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環境衞生和消毒。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如需接觸病死禽鳥需做好個人防護,規範佩戴口罩手套。更重要的是,如果在接觸禽鳥後,出現高熱、咳嗽、頭痛、肌肉疼痛等症狀時應及時至醫院就診,並告知禽鳥類接觸史,讓醫生更好地進行診斷。(林紅 通訊員 黃琪奧)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459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