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被動救災到主動防災 重慶這些“千里眼”“順風耳”守護着老百姓安全

  重慶地質礦産研究院地災防治技術人員,在安裝自主研發的GNSS(地表位移)便攜式地災監測設備。重慶地研院供圖

  在地質災害面前,從被動救災到主動防災的轉變可以極大保護群眾生命財産安全。3月23日,自然資源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學術交流會在重慶舉行。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礦産勘查等領域工程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交流,承辦方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屬事業單位重慶地質礦産研究院也在會上分享了在地質災害監測方面的“重慶經驗”。

  地災點在哪兒、什麼時候會發生地質災害,這就需要有“千里眼”“順風耳”對地災隱患點進行有效地識別和監測。

  除了靠人地毯式排查外,目前重慶也在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從廣域多層次、多尺度、多體系觀測視角,提前識別隱患點。重慶地質礦産研究院利用InSAR空間大地測量技術,並自主研發適用於我市地形、氣象條件的解譯算法,從大範圍來分析地表形變演化的過程,從中找到累積了一定形變的潛在地質災害,災害宏觀形變識別率超過90%。

  地災防治技術人員正在現場進行地質調查工作。重慶地研院供圖

  目前這項技術已在三峽庫區、烏江流域等地廣泛應用,累計識別地災隱患2700余處,識別新增隱患300余處,跟蹤監測重大災害23處,為地質災害防治由災後救助向災前預防轉變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目前,重慶已在全市1.25多萬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6萬多套地災監測設備。

  為了做好地災隱患點的監測預警工作,重慶地質礦産研究院地質災害研究所所長陳立川介紹,他們自主研發了應力類、位移類、傾斜姿態類、影響因素類等4大類15項監測設備,這些設備和技術有效支撐了重慶地質災害技防體系建設。

  此外,該院還率先開展了次聲/微震技術在庫區滑坡監測的應用研究,建立了基於微震信號的岩體損傷-斷裂預警模型,推動地質災害監測由人為設點-定點監測向區域監測-自動定位方向轉變。同時創新應用北斗技術,構建了基於北斗的面場景毫米級三維形變監測系統,這也突破了從以前的點狀監測向面域監測的突破。(首席記者 王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hualongbaoliao,報料QQ:3401582423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459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