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綠水青山該如何釋放綠色紅利?
2022年12月15日 16:17 來源: 半月談

  黨的二十大從“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的高度,提出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明確要求建立生態産品價值評價體系,制定核算規範、推動核算結果運用。

  目前,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已由地方試點、流域區域探索進入到全國全面鋪開階段。不少欠發達地區立足生態文明建設,謀劃綠色發展,利用生態資源優勢,探索出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多元路徑。多地GEP(生態産品生産總值)已經超過GDP數值。在這一綠色生態釋放生態紅利的蝶變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新農人踴躍參與進來,成為有力推手。

  在重慶市南川區山王坪鎮廟壩村,村民將採摘的野生獼猴桃分揀、裝箱。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美麗中國的山水林地,蘊藏豐富可供開發的優質生態産品。生態産品變現,正是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之路,路徑可行,前景可期。

  總策劃:葉俊東

  統籌實施:周清印、鄧 伽

  策劃編輯:鄭雪婧

  調研采寫:周 凱、黃浩然、楊 文、張思潔、趙英博、鄒競一、張 磊、馬曉潔、李德欣、姚 羽、程濟安、水金辰、趙金正、張華迎、李雲平、李黔渝、崔 力、張玉潔

  之一:各路新農人助推生態資本轉化

  半月談記者

  隨着鄉村振興全面推進,一批批“田秀才”“農創客”“土專家”等新農人回到鄉村,成為助推鄉村産業綠色發展、助力“生態資本”轉化為“富民資本”的生力軍。他們以新思維探索生態産品變現新路徑,靠自己的雙手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種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增添新動能,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相思豆甜板栗香

  紅豆在我國自古被賦予相思的寓意,紅蕓豆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被叫作相思豆,這裡被譽為“中華紅蕓豆之鄉”。據岢嵐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游愛新介紹,岢嵐縣近年連年種植紅蕓豆面積穩定在9萬畝左右,年均産銷量在13500噸左右,全國紅蕓豆出口總量近三分之一來自這裡。

  一群懷揣“鄉思”情懷的岢嵐青年返鄉創業,把紅蕓豆做成了産業,延伸産業鏈,謀劃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呂傑是土生土長的岢嵐人,2007年從甘肅農業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食品研發工作。他看到家鄉出口到國外的紅蕓豆原料被做成罐頭又返銷國內,價格翻了十幾倍,於2012年回到岢嵐,建立起自己第一條紅蕓豆罐頭生産線,借“相思”傳遞“鄉思”。目前,呂傑的罐頭工廠已建成4條生産線,他以高於市場價格收購紅蕓豆,同時帶動當地就業。

  90後焦小強2019年放棄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岢嵐創業。“還能不能做成更美味、更簡易的食品?”他把目光盯在紅蕓豆深加工上。今年年初,他研製出一款以紅蕓豆做餡、20多層脆皮壓制的點心,取名“相思餅”,頗受好評。

  為擴展紅蕓豆的“相思”寓意,焦小強還打造了思念愛人、家人、朋友等不同系列的相思餅。今年2月,相思餅被推介到“忻州雜糧走進雄安”展銷會上,一句“吃岢嵐相思餅,夢到心中相思人”的評價讓其一躍成為網紅食品。半年間,相思餅銷售了近14萬個。

  在長城腳下的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明清板栗園內,一棵棵栗樹在陽光的召喚下,撐開枝條上帶刺的板栗球果,露出飽滿的褐色果實。巍巍長城守衛一方安寧,也留給百姓獨特的自然饋贈。

  隨着市場變化,懷柔板栗産業發展進入瓶頸期。本地板栗種植粗放,銷售渠道單一,越來越“賣不上價”。2017年,懷柔小夥李思鵬返鄉加入父親創辦的合作社,創立“老栗樹”品牌。

  塑品牌、深加工、拓渠道,即食栗仁、栗蓉、栗子糕點等産品相繼開發,李思鵬在充分開拓自有品牌銷售的同時,也成為北京稻香村、21cake、鼎泰豐等多個品牌的供應商。“栗花可以驅蚊,栗蓬可當肥料……”李思鵬對前來參觀的客戶如數家珍,“我們還將依靠板栗生活,只是以新的方式。”

  李思鵬在北京老栗樹聚源德種植專業合作社裏展示板栗産品。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如今,渤海鎮不少民宿都推出了板栗宴,板栗燒肉、栗子面窩頭等,成為食客找尋的那一口“鄉愁”。一些青年設計師還深挖栗蓬和栗殼染色的價值,開辦植物染色藝術館,吸引大量游客前來體驗。古老種植業和現代文旅産業正逐漸融合發展。

  “農網紅”激蕩一池春水

  穿梭在成片的果林中,“貢柑妹妹”陳慧頭戴草帽,舉着手機向全國各地網友們實時直播貢柑的生長情況。

  陳慧是廣東肇慶市德慶縣一名與貢柑相伴、與柑農為伍的新農人。過去,她看到父親創業十年來的艱辛與疲憊,想為父親減負。2013年大學畢業後,她放棄在一線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成為父親創業路上的“農隊友”,投身德慶貢柑産業。

  父女倆聯手打拼成立了公司與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通過推行“公司+農戶”的聯農帶農模式,帶動周邊柑農增收致富。截至2022年7月,公司聯農帶農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

  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變身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陳慧圍繞“貢柑妹妹”IP,開展直播和電商銷售,以Vlog形式帶領粉絲沉浸式體驗田園生活。

  今年32歲的張萬露自小在秦巴山區的爺爺奶奶家長大。作為一名短視頻博主,他用鏡頭記錄着家人的一茶一飯、一言一行。老兩口樸素而不失浪漫的日常吸引了超過兩百萬名網友的關注,奶奶做的一道道家常美食也勾起了無數網友對家鄉的思念。

  辣椒種植是當地的主導産業之一。為了幫助當地農産品拓展銷路,張萬露收購當地辣椒,用奶奶提供的配方製成辣椒醬,通過直播帶貨讓網友品嘗“家的味道”。

  “你流浪遠方,遠離你生長的故鄉,尋找你心中的夢想。”步入廣東肇慶市封開縣杏花雞養殖場,每個雞舍角落放置着別致的音響,聶炬輝坐在一旁,對着一萬多名“歌迷”邊彈吉他邊獻唱。伴隨着美妙的音樂旋律,雞群正常覓食和生活。

  將音樂與養雞相結合,是聶炬輝養殖創新的“獨門秘籍”。“從小到大,我就比較喜歡音樂。養雞需要安全、乾淨、舒適的環境。杏花雞非常敏感,放音樂可以降低雞的應激性,讓它們更好適應外界環境並健康成長。”聶炬輝説。

  根據“公司+農戶”模式,聶炬輝與當地杏花雞銷售公司開展合作。“他們提供雞苗和飼料,我們負責提供健康的雞,按照約定價格成交。作為&&養殖戶的‘中間人’,我還帶着他們實現産銷兩旺,走上‘致富路’。”接下來,聶炬輝將抓住封開縣全域旅游的契機,把養雞場打造成為吃、住、游的生態養殖場。

  “創客”站在新風口

  33歲的謝環是湖南省桃源縣漳江街道金鳳村黨總支書記。2011年大學畢業,謝環回家種田,現經營的家庭農場流轉了稻田500多畝。

  10月,南方的中稻收割已接近尾聲。謝環駕駛着收割機與另兩位機手一早下到田裏。稻草飛揚中,他們坐在配備了空調的新型收割機駕駛艙裏,來回穿梭於田地與稻穀運輸車之間。

  繁忙的中稻收割田邊,是連片的晚稻耕地。謝環與父親站在田埂上,操控着植保無人機遙控器,無人機根據謝環設定好的飛行路線,會自動完成播種、灌溉等操作。在不斷運用新技術耕作的同時,謝環還積極對接米廠、拓展網絡銷售。

  當黃澄澄的稻穀全部機收並被烘乾,種糧大戶平東林今年的秋收工作告一段落。回到老家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汊澗鎮張營村“包地種糧”的這4年,他一直把種植規模控制在360畝。今年秋種,平東林改了主意:再多流轉約1500畝地種糧。

  4年裏,平東林創辦合作社,全程託管6個村6200畝地;搞耕種防收、秸稈離田,打通水稻種植社會化服務全鏈條;上線農業社會化服務管理平台,提供合作社農事監管和農田智能預警等服務……

  與半月談記者交談間,正為他優化升級農業社會化服務管理平台的陳秋風打來電話。陳秋風,也是一名90後。和大多數互聯網行業從業者不同,他每年有一半以上時間在平東林的田頭。

  一個是新農人,一個是農業數字化技術員。當他們對未來“誰來種地”這個農業之問産生共鳴時,兩個農田“創客”在張營村拓展出了一片現代農業的試驗田。

  “平台産品要成功,必須找準用戶需求,但我們不到田頭、不當農民,就很難真正找到農民的需求,這是一些農業信息化産品不實用的原因。”常在田頭奔走的陳秋風感慨道。

  2019年,剛接觸農業信息化服務的陳秋風根據想象開發了一款無人機飛防App,但推廣時發現項目不合實際。經歷過失敗,農田生産一線成了陳秋風設計産品的創意策源地。

  貢柑妹妹陳慧用手機直播美好的果園風光。新華社發 張羲輪 攝

  在陳秋風眼中,農業領域是創業的新風口。“我們老了,以後農業還是要靠你們年輕人來幹。”一個老農的話曾讓他觸動很深。

  拼多多平台發布的《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在拼多多平台上,1995年之後出生的“新新農人”數量已超過12.6萬人。越來越多高學歷、懂經營、懂管理、懂技術的“新新農人”,在新時代活躍於田間地頭。(采寫記者:張思潔、趙英博、鄒競一、張磊、馬曉潔、李德欣、姚羽、程濟安、水金辰、趙金正)

  之二:條條大路通往生態産品變現

  半月談記者 周凱 黃浩然 楊文

  優質良好生態産品的産生和變現,依賴生態環境系統的修復和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各地優質生態産品供給能力明顯提升,美麗生態稟賦變成真金白銀的家底。

  “生態好就是家底足”

  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麟潭鄉龍峰林場獨石村,這個靠財政轉移支付摘掉“空殼村”帽子的村集體,如今擁有了一筆1500萬元的“家底”。

  龍峰林場佔地3.8萬餘畝,老支書黃德順説,林子雖大但過去林業收入只佔群眾收入的1%不到,約九成村民從中沒有收益。“除了3位每月拿1500元左右工資的護林員,過去大多村民認為林子長得好不好,和自己也沒啥關係,只要不被火燒、盜砍就行。”

  改變源於一項嘗試。崇義縣林業局局長黃學鵬介紹,2021年,森林覆蓋率達88.3%的崇義縣,被確定為江西省林業碳匯項目開發試點地區之一。經江西林業科學院專家初步核算,具有碳匯開發潛質的龍峰林場可納入試點經營,預計未來10年固碳量可達30萬噸。

  “跑到山裏算‘好空氣’的價值,這麼多年來還是頭一遭,更不可思議的是‘好空氣’還能賣。”黃德順和其他村民起初認為這些專家們是“騙子”,在“忽悠”。

  為了讓山裏“沉睡”的好空氣從林間走向市場,江西探索建立自願減排市場,掛牌交易包括崇義在內的3個試點縣的林業碳匯。

  今年6月初,中國民生銀行南昌分行在南昌召開會議,公司業務部總經理駱明根據參會人員交通、餐飲、消耗品和住宿等計算産生的碳排放量。“在盡可能低碳減排的情況下,仍要購買碳匯。”駱明説,公司通過江西碳中和平台按每千克0.05元的價格購買了2.5噸碳匯。

  這筆交易的買方是銀行,賣方是500多公里外的獨石村,交易所得歸村集體。江西省公共資源交易集團董事長劉超説,每千克0.05元的林業碳匯交易價格,是會同環保和林業部門,按照當前碳匯交易市場行情和企業減排成本商議出的,這一價格還會隨着市場供需關係漲價。截至目前,江西自願碳減排市場已完成林業碳匯交易121萬餘宗。

  好空氣雖“多”,也不能“賤賣”。實際上,在過去的兩年裏,老區的好空氣已經出現漲價態勢。2年前,江西的1噸好空氣預估每噸值35元左右;如今,每噸能“賣”50元,而且是實實在在的交易價格。這背後不僅是交易機制逐漸捋順,也得益於“降碳、控能、增惠”的理念深入人心,百姓們認為“生態好就是家底足”。

  黃德順説,村裏人看到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收益,如今林場正組織村民進行鋤草、殘次林改造,從而確保從現在到未來10年,固碳量總和能穩定在30萬噸。即便是按照目前價格,1500萬元對村裏而言也是筆大數目,是村裏的一筆重要資産。

  “在廢棄礦山、閒置土地上重繪“生金夢”

  休閒步道兩旁花草繁盛,多種喬木灌木錯落有致……行走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華岩鎮中梁村“38號礦山公園”,如果不是高聳的崖壁,游客很難想象這個公園幾年前還是一座廢棄礦山。

  重慶龍九潤城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是該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方,公司工程部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只花較少的錢就把這座公園建好,因為它是用11萬多立方米建築渣土填起來的。如果建築企業自己建棄渣場,建設、道路維護、後期生態修復等綜合成本接近200元一立方米。中梁村距離城區近,企業運到‘38號礦山’填埋一立方米渣土只需18元,不但補充生態修復資金,還降低企業成本、保障重點工程建設。”

  在重慶市城口縣蓼子鄉明安村冷水魚産業基地,工作人員在展示剛剛捕撈的虹鱒魚。

  據統計,重慶市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損毀土地面積約6154公頃。重慶地質礦産研究院生態修復分院院長馬磊介紹,這些礦山中相當一部分是無主礦山,重慶市從2019年起實施關閉礦區有償填埋消納城市建設渣土,中心城區廢棄礦山預估可消納建設渣土3800萬立方米,以此破解“渣土圍城”、礦山修復資金短缺兩難問題。

  九龍坡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幹部介紹,由於生態破壞嚴重,有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成本達到每畝數萬元。全區共有廢棄礦山87處,2021年已消納建築渣土約405萬立方米,獲得生態修復資金2880萬元,節省建築企業成本4400多萬元,完成礦山治理71處。這些修復後的礦山有的被打造成公園,有的發展農旅産業,昔日的生態“傷疤”開始“披綠生金”。

  自2021年6月開園迎客以來,銅鑼山礦山公園已累計接待游客數十萬人次。礦山關停後,外出打工多年的村民婁小梅看到生態修復商機,返鄉開了餐館和便利店。“隨着礦山公園功能逐步完善,游客會越來越多,生意肯定會越來越好。”婁小梅説。

  除了改造廢棄礦山,重慶還探索地票制度,盤活耕地資源。2009年,國務院授權重慶“設立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開展土地實物交易和指標交易試驗”。重慶引導農戶、村集體等權利人自願將閒置的農村宅基地等復墾為耕地,由此增加的耕地數量指標形成地票,經公開交易後作為建設用地指標使用。

  “從2009年到現在,全村2400多戶村民中,申請完成宅基地復墾的超過500戶、復墾面積700多畝,村集體地票收益超過1000萬元,從地票改革前的‘空殼村’成了現在的富裕村。這些年地票收益按規定用於道路、水利等建設,現在村賬戶上還有幾百萬元呢!”重慶市江津區龍華鎮燕壩村幹部劉先丹説。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重慶農村宅基地復墾耕地42萬畝,增加糧食産能近6億斤;交易地票36萬畝,為近200萬農民增收700多億元,增加村集體經濟資産170多億元。重慶地票制度改革曾獲得全國首批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十大典型案例等榮譽。

  不良土壤改良後,照樣能長出良好生態産品

  鹽鹼地在全世界分佈廣泛,一度被稱為土地的“絕症”。我國鹽鹼地面積約15億畝,其中可利用的鹽鹼地約5億畝。喚醒這一“沉睡”的資源,可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也照樣能夠培育出優質生態産品。

  過去,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六戶鎮只能種植棉花等耐鹽鹼作物。當地對重度鹽鹼的中低産田實施土壤改良,科學進行黃河水壓鹼灌溉,提升對農作物的營養供給能力,同時優選葡萄等適宜鹽鹼地種植的品種,目前葡萄種植面積已超3000畝,年銷售收入近4000萬元。

  來到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耐鹽鹼水稻種植基地,實時數據監測中心的顯示屏上動態顯示出土壤含鹽量、效益分析、生長決策建議,數萬畝耐鹽鹼水稻長勢一目了然。“耐鹽鹼水稻種植面積達5.8萬畝,預計産量3.7萬噸,産值約2.3億元。”山東濱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國慶&&,目前耐鹽鹼水稻研發加工衍生産品突破70種。

  山東省濰坊市耐鹽鹼水稻種植基地展示的水稻製品。新華社記者楊文 攝

  此類蝶變故事同樣在內蒙古上演。初冬時節,內蒙古烏拉特後旗草原天空蔚藍,在前達門蘇木巴音查幹嘎查梭梭接種肉蓯蓉基地,黨員們正在幫助群眾搶抓土地尚未封凍的有利時期種植梭梭。

  巴音查幹嘎查黨支部書記寶玉跟大家説:“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這句話説到咱們牧民的心坎上。草原是我們生存的根本,需要大家共同守護。再過兩年,梭梭長高了,蓯蓉也就有了,大面積的梭梭林可以給邊疆增綠、給我們增收。”

  巴音查幹嘎查地處荒漠半荒漠化草原,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受乾旱等因素影響,地表沙化嚴重。今年烏拉特後旗在包括巴音查幹嘎查在內的牧區實施人工種植梭梭接種肉蓯蓉項目,通過大面積種植梭梭改善草原生態,提高牧民收入。

  牧民敖特根説:“梭梭具有抗旱、抗寒、抗風沙的優點,不僅能防風固沙、改善生態,還能在根部接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肉蓯蓉。我們種好梭梭林,就有了致富新渠道!”

  之三:補齊生態産品變現短板

  半月談記者

  半月談記者近期在多地調研採訪了解到,我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力度取得明顯效果,但受目前生態項目修復資金、技術人才隊伍和生態産品交易體系等因素影響,增強生態産品供給能力仍有短板和阻力,需要多舉措實現生態産品量質齊升,以釋放更多生態紅利。

  生態修復工程重新激活自然生態系統功能

  ——系統化推進生態修復。5年來,江西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建設,完成造林362.8萬畝,修復濕地7.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15萬畝,實現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設區市全覆蓋。基層幹部&&,比起過去小面積的局部修復治理,綜合、大面積的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更見成效,對生態系統效果更好。

  ——生物多樣性保護效果顯著。山東蒙陰縣以蒙山和雲蒙湖周邊1200多平方公里為重點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雲蒙湖獲批為凈水魚種大銀魚國家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75%的荒山得到開發綠化。浙江麗水開展以百山祖冷杉為重點的瀕危物種拯救保護行動,百山祖冷杉從原存活的原生樹3株、嫁接樹14株,繁育壯大到原生樹子代樹(苗)約300株、嫁接樹子代樹(苗)8000余株。

  ——産業綠色轉型加速推進。福建寧德市推進石材産業綜合整治;在修復綠水青山的同時,引導石材企業走上綠色轉型升級之路,陸續投入近20億元,對重點生態區域、環保不達標的石材加工企業關停提升。荒山變綠林,礦山變公園。2021年,寧德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佔比達99.9%,森林覆蓋率提升至近70%,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成生活常態。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多地GEP(生態系統生産總值)已經超過GDP數值。GEP是生態産品生産總值的簡稱,是指一定區域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最終産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2019年內蒙古GEP是GDP的2.6倍,表明當地生態功能已遠遠大於生産功能。

  三大短板制約生態産品供給

  一是生態修復資金存在較大缺口。東南某省份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相關負責人説,目前該省尚有未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約18萬畝,按每畝投入4萬元資金的標準估算,全省需投入修復資金70多億元。但省級財政每年用於治理的資金不足1億元,市縣財政基本沒有專項資金,導致廢棄礦山修復治理工作難以全面推進。

  二是工作業務支撐能力較為薄弱。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涉及面廣、專業性強,目前生態修復方面的政策研究相對薄弱,行業標準規範體系尚不健全,地方生態修復工作人員專業素養參差不齊,省、市、縣三級都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撐單位。

  某革命老區縣發展的生態循環産業多為富民産業,但企業生産工藝和技術裝備水平相對落後,對資源綜合利用和深加工的總體能力不足,精深加工産品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三是生態産品市場化探索不足。一些基層幹部説,碳排放交易等市場尚未建立,作為生態産品提供方,生態産品難以變現。部分地方大力探索排污權、碳匯、生態補償等市場化機制,但缺少清晰的生態資源産權制度和核算體系,市場化探索主要局限在省域或市域。

  生態産品核算、交易仍存難點

  受訪者&&,目前,我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總體上處於試點探索階段,生態産品存在認定難、度量難。由於缺乏統一的概念、標準、認證和標識體系,生態産品價值核算結果爭議較大、不同區域核算結果不可比、生態産品價值變化難以監測等問題。

  在山東省微山縣高樓鄉,一名村民在生態藕蝦混養園區內投放蝦苗

  西北某地碳匯儲量大,雖然開展了造林碳匯交易,但由於缺乏針對草原、濕地、荒漠等不同生態系統的碳匯計量、監測、核算方法,碳匯産品開發存在難點。

  當前,相關試點範圍多為省域甚至市域,市場活躍度和功能發揮有限。基層幹部&&,有的地方本地工業規模小、污染排放少,本地企業對排放配額的需求不高,需求與供給不對等,在排污權、水權、用能權上也缺乏交易動力。東中部地區對建設用地需求量大,西部生態資源豐富,如能擴大相關試點交易範圍,將能實現緩解東部地區建設用地緊張、提升西部生態價值雙贏效果。

  與此同時,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資金來源較為單一。受訪基層幹部説,基層生態産品價值實現主要是間接變現,通過生態保護修復提高城市周邊地價,或將良好生態嫁接到農業、旅游等産業升級之中吸引消費者。但具有升值空間的核心區域有限,且農業和旅游投資大、回報周期長,配套設施大多需要政府前期投入,資金壓力較大。

  而且,生態補償資金渠道也主要靠財政資金。一名基層幹部説,當地國家公園共設立生態公益林保護補償、商品林贖買等11項內容,主要依靠各級財政買單。

  多舉措增強生態産品供給能力

  要將公共性生態産品轉化為可以經營開發的經濟産品,在加大政府資金支持、人才培育的前提下,還需調動起社會積極性,利用市場機制充分配置生態資源。

  ——加大生態修復資金投入。福建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處處長吳世魁説,2018年以來南平市累計投資達50多億元,大力推進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有關部門應將省級(或者地方)重要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項目納入國家生態修復和保護項目庫,並給予專項資金補助。

  福建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陳昕建議,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示範項目,努力破解資金瓶頸難題。東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正高級工程師何洪兵提出,將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程度等納入對地方政府考核,調動政府增加生態産品供給積極性,提高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水平。

  ——生態修復需更精準。針對不同區域要注重差異化管理,如乾旱半乾旱區,重視對退化林的修復改造,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同時,科學合理布局林地耕地,不能強調耕地保護就毀林開墾,強調生態重要就退耕還林。

  ——加強生態修復人才隊伍建設。要推動生態修複學科發展,不斷提升生態修復工作人員業務水平,打造強有力的生態修復業務支撐體系,提升生態産品供給效率。

  和低海拔地區的沙化治理相比,西北高寒地區草地沙化難度較大、起步較晚,仍需要進行科學研究,加強高海拔地區沙化治理的科技支撐,實現“早治療、早痊癒”。

  ——制定生態價值核算全國統一標準。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張和平認為,開發利用、市場交易、生態補償是當前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3條主要路徑,無論是生態補償還是遠期碳匯交易,都需要基於全國統一標準。

  江西省浮梁縣西湖鄉美石茶葉專業合作社社員計清香(中)在浮梁縣西湖鄉桃墅村楊石組高山生態茶園採茶。

  他建議吸納金融機構參與,讓金融機構的規則體系與生態産品價值核算機制相匹配,實現GEP與GDP無縫對接。同時要看到,生態産品交易變現需要完善政策和培育市場,警惕“一擁而上”後又“一哄而散”。(采寫記者:周凱、楊文、黃浩然、張華迎、李雲平、李黔渝、崔力、張玉潔)

  之四:跨地區共享綠色紅利

  半月談記者

  近年來,我國已在典型流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一定範圍內開展了跨地區橫向生態補償,以水權、排污權等生態權益為重點試點建立起補償機制。受訪專家和基層幹部建議,進一步制定生態保護補償標準體系,擴大跨地區橫向生態補償範圍,健全資源開發補償制度、碳排放權抵消機制等,建立地區之間的綠色利益分享機制,實現區域生態共建共享。

  “生態對賭”涵養“生態自覺”

  2021年,山東與河南簽訂《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協議以黃河干流劉莊國控斷面水質監測結果為依據,進行水質基本補償和水質變化補償。而過去,上游地區企業排污、下游河水長期不達標。近期,由於黃河入魯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以上,山東省作為受益方,向上游的河南省兌現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

  魯豫兩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被山東省拓展應用到省內,率先在全國實現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縣長郭鑫説,微山縣與相鄰8個縣(市、區)簽訂了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已將1060萬元橫向補償資金支付給滕州市和薛城區。

  在典型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解決了過去上下游地區“推諉扯皮、權責不清”的窘境,形成了“責任清晰、合作共治”的長效管理機制。

  浙江省甌江幹流7縣(市、區)簽訂補償協議,每年設立橫向生態補償資金3500萬元,通過水質、水量、水效綜合測算指數合理分配。江西萍鄉和湖南醴陵簽訂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以省界處斷面水質為依據,達到或優於Ⅲ類,醴陵每月給萍鄉補償100萬元,反之萍鄉補償醴陵。簽訂協議至今,萍鄉持續36個月贏得“對賭”。截至目前,江西80%以上縣(市、區)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全省累計下達流域生態補償資金約175億元。

  精準的生態補償,讓基層幹部群眾更加直觀地體會到保護的價值、破壞的代價。一些地區還因地制宜開展森林、濕地、草原等生態要素補償。福建省推進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改革,累計完成贖買面積44.4萬畝,有效緩解生態保護與林農利益的矛盾;內蒙古利用國家財政轉移支付方式,開展草原生態補獎政策機制,保障了禁牧農牧民的收益。

  “價值變了,觀念就會變。”從事生態研究的江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員何雄偉認為,把生態保護與生態權益挂鉤,體現了“權責對等、合理補償、激勵引導”的原則,有助於建立保護綠水青山的長效機制,促進生態産品所依賴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跨區橫向生態補償仍面臨三重難點

  受訪業界專家和基層幹部群眾&&,當前橫向生態補償仍有補償收益低、核算缺標準、涵蓋類型少等問題尚待破解。

  一是補貼主要依賴財政,成本收益倒挂。基層反映,目前國家生態補償的標準不高。南方某市發改委區域科負責人&&,當地地處河流上游,幾年前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大規模開展生豬整治,拆除了大量養殖場,而這筆費用基本上由地方政府承擔,粗略估計直接和間接投入達幾十億元。然而近年來,下游地區的生態補償資金僅3億元,每個縣(市、區)只能分到3000萬元左右。

  國家級公益林補貼也面臨同樣問題。黃河流域某市自然資源局一位基層幹部&&,由於過度依賴國家和省級財政補助,從經營支出成本看,目前當地18元每畝的補助不足以支撐經營支出。從經營收益看,經營1畝公益林獲得的補償,與經營1畝果園相比,收益相差百倍。

  二是生態價值難以量化,核算標準不一。受訪專家&&,生態補償包括保護的成本、保護生態系統産生的服務價值、犧牲的發展權三部分,但目前生態補償仍集中關注第一部分。

  此外,不少地方已試點開展區域內GEP核算。作為兩個國家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試點市之一,江西撫州已初步形成區域性GEP核算體系,2019年全市的生態産品價值為3907.35億元,但由於缺乏全國或地區範圍內統一的核算標準,在跨區域橫向生態補償中仍難以適用。

  三是橫向補償類型單一,生態要素不全。內蒙古自治區一位專家&&,儘管內蒙古是全國4個水權交易試點省區之一,但圍繞排污權、碳排放權等生態權益的分配製度仍需深入改革。他建議,完善生態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平台,使生態保護者通過生態産品交易獲得收益。

  促進GEP向GDP轉化

  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是促進GEP向GDP轉化的有效手段。基層呼籲,對“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全生態要素建立統一的核算標準體系,健全生態資源開發補償制度。

  福建省建甌市迪口鎮霞莊村葉楊寶,在該村稻蛙生態立體種養示範點展示生態稻田蛙。一方面,要盡快設置地區“生態財政庫”,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標準體系。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彭文英建議,劃定以流域、生態功能區、城市群等為對象的跨地區生態補償區。對於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方面的各項指標制定統一標準,並統一監測方法、監測時間等,審定生態補償標準,審議各地區生態貢獻,促進地區之間溝通協調,引導生態受益地區通過資金補助、産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對保護地區實施補償。

  另一方面,應擴大跨地區橫向生態補償範圍,建立地區間綠色利益共享機制。

  江西師範大學江西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季凱文提出,將各類禁止開發區域、重要生態屏障等作為完善補償機制的重點生態區域,在典型流域和水源涵養區開展跨地區生態保護補償試點,並可考慮在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的同時,鼓勵各生態補償區內進行地區之間的協商溝通,健全資源開發補償制度、碳排放權抵消機制等,開展跨地區生態補償,實現區域生態共建共享。(采寫記者:黃浩然、周凱、楊文、張華迎、李雲平、李黔渝、崔力、張玉潔)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2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