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南方持續高溫少雨 多地統籌推進抗旱穩産
2022年08月26日 16:23 來源: 新華社

  在江西省永修縣吳城鎮丁山村,村民用水泵抽水灌溉農田(8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電 7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出現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多地加強調度管理,保障農業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記者在江西省都昌縣周溪鎮梟陽圩堤上看到,堤外鄱陽湖水面整體已退至約300米外,往日煙波浩渺的景象不再,湖底露出成片的草洲和一條長長的河道。

  “我們用5天挖了那條水渠,8&抽水機日夜不停將水從那條河道抽到渠內,再經提灌進入灌渠,能保障下游5000多畝農田的用水。”周溪鎮鎮長余國鵬指着遠處一條新開挖的水渠説。目前,江西中稻進入抽穗揚花期,晚稻處於拔節孕穗期,全省各地通過河道取水、溝渠取水、機井抽水等方式廣辟水源,最大限度減輕乾旱給糧食生産帶來的不利影響。

  8月23日下午,中國氣象局緊急調派的一架高性能飛機抵達重慶,待降水天氣系統進入重慶境內開展增雨作業。

  8月15日,在湖南省桃源縣熱市鎮郭家埡村,鄉鎮水利站工作人員在取水點安裝抽水設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面對高溫晴熱天氣,重慶市組織了1000余名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幫助農戶盡量減輕旱情帶來的損失。重慶市合川區糧食總産量連年全市第一,在龍市鎮海惠村,當地加班加點為農田布設給水管道,經過提灌站抽水,來自石岸溪河的河水成功輸送到田間地頭,7月以來,合川區各中小水庫累計開閘放水灌溉700多萬立方米,使旱情得到緩解。

  四川省安岳縣是糧食生産大縣,2022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17萬畝,7月以來,安岳縣降水量為26.9毫米、較歷年偏少87%,給全縣糧食生産帶來較大的壓力和挑戰。記者在安岳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了解到,針對當前旱情,當地成立了農業抗旱穩産工作領導小組,組建氣象分析、水源調度等工作專班,發布水稻和玉米高溫熱害防控等技術方案和晚秋糧食生産實施方案,積極抗旱補損,統籌推進農業抗旱穩産工作。

  “這地算是保住了。”伴隨抽水泵的轟鳴聲,湖北省老河口市張集鎮武崗村村民羅化田説,7月開始,差不多每天都要抽水灌溉,持續高溫少雨加上部分溝渠淤塞,8月初時溝渠裏可用的灌溉用水越來越少,自己的200畝玉米和水稻面臨減産的風險,村幹部了解情況後,及時疏通整治溝渠,“現在灌溉水源穩定,每天要抽水12個小時以上。”羅化田説。

  據湖北省水利廳介紹,截至8月23日,全省參加抗旱的幹部群眾已達226.66萬人次,投入抗旱資金13.36億元、抗旱泵站4.81萬座,調度398處大中型灌區放水灌溉,並從長江、漢江等主要河流引水。羅化田所説的溝渠屬於襄陽市引丹渠三幹渠的若干分渠之一,通過這些溝渠,丹江口水庫的水能直接灌溉老河口市竹林橋鎮、李樓鎮、張集鎮、仙人渡鎮四個鄉鎮的16萬多畝農田。

  受乾旱影響,洞庭湖標誌性水文站——城陵磯站水位於8月23日8時降至22.96米,為該站30年來8月最低水位。湖南省水利廳提前規划水庫蓄水,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等。湖南省水利廳廳長羅毅君告訴記者,氣象、水文部門預測今年從7月開始降雨將偏少。6月中旬以後,湖南省水利廳提前謀划水庫蓄水工作,“7月初,東江水庫水位為近20年同期最高,涔天河水庫水位為建庫以來同期最高,這些水成為目前寶貴的抗旱資源。”羅毅君説。

  據了解,乾旱發生以來,湖南各級水利部門聯合調度大中型水庫為70多個城鎮、40多處大中型灌區累計補水24.8億立方米,持續加強精準用水。邵陽市大圳灌區管理局紅旗水利工程管理站工作人員熊暉陽介紹,由於水稻的不同生長階段對水量有不同要求,通過現場測算,結合土壤濕度,確定每一丘田的需水量,達到“用好每一滴水”的效果。

  8月23日,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荻港鎮,水上挖掘機在河道裏進行清淤作業,疏通引水渠道。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記者從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投入抗旱保苗資金7.51億元、灌溉機械59.02萬台次、淘井打井26173口,累計灌溉農田面積8765.54萬畝次,旱情發展形勢得到有效控制。安徽省水利廳數據顯示,8月以來,全省共提水20.76億立方米,其中從長江幹流提水4.62億立方米,在沒有固定泵站又急需用水的地方架設移動設備,共計提水3.74億立方米,保障群眾用水需求。

  中央氣象&25日18時繼續發布氣象乾旱橙色預警,預計未來3天,河南、安徽大部、江蘇南部、浙江大部等地部分地區有中到大雨,對氣象乾旱緩和有利,但其他大部地區仍維持高溫少雨天氣,氣象乾旱將持續發展。(記者:張鐸、郭強、柯高陽、周楠、侯文坤、水金辰、張海磊、余春生、孫毅)

編輯: 韓夢霖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95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