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大學展廳。受訪單位供圖
8月22日上午,2022中國國際智能産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開幕。
在2022智博會高峰會上,重慶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樹新作主題報告“智能+5G:智慧遠程手術發展”,從遠程手術的應用場景、疫情時代的遠程醫療、“妙手”微創手術機器人系統+5G遠程臨床研究應用、“智能、5G+遠程手術”未來發展的思考等方面作了深入淺出地解讀,提出智慧遠程手術是醫療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為解決我國醫療資源區域分佈不均和快速提升醫療技術整體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徑與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智博會,重慶大學攜40余項科技創新成果亮相,線上線下同時開展,集中展示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城市、醫療健康、智能製造等領域的重要科技成果。基於納米發電的空氣自凈系統、面向健康“智”家的集成電子織物新技術、空氣放電自由基果蔬保鮮系統、八足輪腿式特種機器人、新冠肺炎智慧預警與監測系統、基於數字孿生技術的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及智能傳感器、能量寶——新型固態金屬空氣電池等一批新産品、新技術紛紛亮相。

重慶大學展廳。受訪單位供圖
“對於肌肉萎縮以及雙手殘疾人群,他們在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做文字輸入操作非常困難。然而使用這些設備是他們與世界交流表達的重要渠道。”重慶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郭恒宇介紹,物理學家史蒂夫霍金,由於患了肌肉萎縮症,採用眨眼或者面部微動作來實現文字輸入成為其唯一的表達方式。
郭恒宇説,傳統的眨眼打字系統通常採用生物電信號傳感器件作為信號源,其缺點是信號強度弱(毫伏量級,往往被噪聲信號淹沒),電極穩定性差,後端信號提取複雜等。而其團隊採用摩擦納米發電技術,設計了一種薄膜型的肌肉微動傳感器件,可以貼附於待探測部位,其信號強度相比於傳統生物電信號提高了近1000倍,並且具有很好的穩定性,這極大簡化了後端信號處理過程,使得整個眨眼人機交互系統更加實用廉價。(記者 秦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