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邊城秀山的“電商經濟學”
2022年04月06日 15:07 來源: 新華社

  電商不就是在網上賣東西嘛?許多人這樣認為。記者近日在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採訪發現,電商在這裡已成為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引子”,牽動着不少産業的“神經”。

  以沈從文著作《邊城》聞名的秀山縣地處武陵山區,距重慶主城有420公里車程,“邊緣化”區位一度影響其經濟發展。2014年以來,秀山抓住網絡經濟發展機遇,創建電商産業園,力促各類電商向園區集聚。如今,秀山電商産業園已吸引385家電商企業入駐,培育電商主體2500余家、網絡店舖2.3萬個。

  3月24日,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電商産業園內,工作人員將來自其他地方的商品按訂單打包出貨。 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95後”廖衡一家曾是秀山農村貧困戶。初中畢業後他外出打工,當過理髮師、賣過文化衫。2016年,他聽説家鄉大力發展電商,回鄉創業,在優惠政策支持下開起電商公司,2021年公司銷售額達4000萬元。

  在秀山,電商強勢崛起,拉動的首先是物流業,而物流業發展又讓電商“如虎添翼”。因看好電商的規模優勢,快遞企業韻達在此建立了區域性分撥中心。在秀山現代物流園的倉儲庫房,記者看到在重慶主城生産的一箱箱某品牌麻花。管理人員説:“在網上買這種麻花,很可能由秀山電商接單。電商多,物流成本就低,不少非本地産的商品都在秀山集聚後出貨。”

  3月24日拍攝的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現代物流園。 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資料顯示,過去5年間,秀山累計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705億元、網絡零售額136億元,賣出價值64億元的農産品及加工品,發出1.1億個快遞包裹。從雞蛋、柑橘到火鍋底料,無數山區特産匯聚於此,又通過快遞奔向全國。

  電商和物流業相互促進,並非第三産業的“獨舞”,第二産業也隨之“起舞”。當嘗到甜頭的邊城電商們需要更多貨源來滿足各地消費者的需求時,秀山也成為眾多生産型企業的築夢之地。

  主要生産火鍋底料和自熱火鍋的秀山縣富農食品有限公司6年前銷售額僅幾十萬元,而去年銷售額達5000萬元,與當地50多家電商主體進行銷售合作。“絕大部分産品都是網銷出去的。”公司負責人陶慶和説。

  依託完善的物流與電商産業體系,秀山打造了13家休閒食品企業,投用自熱火鍋、手撕麵包等電商加工線58條,並將本地20餘款生鮮農産品及休閒食品打造成電商“爆款”。海王、步長、紅日等三大上市藥企也入駐秀山,建成百億元級中醫藥産業集群。

  二、三産業“聯袂起舞”,也帶動沉睡於大山的農産品“接二連三”。在秀山縣清溪場街道,蜜柚成熟後,農村電商一邊直播採摘過程,一邊網上叫賣;在鐘靈鎮,採茶工人背着背簍、提着籃子穿梭在茶園中採摘春茶,把採摘好的茶葉送往加工企業,再通過郵包銷往國內外。

  3月24日,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現代物流園內,一家企業的員工在搬運包裝好的方便食品。 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秀山還建立了“政府引導+農戶自願+企業包銷”機制:政府引導産業布局,電商企業結對幫扶行政村,以銷定産、實行包銷;農村電商服務網點當“中間人”,負責品質管控、選品銷售,讓諸多藏在深山無人識的農産品,走出了雲霧繚繞的武陵山區。

  先發展電商,以電商帶動物流,物流又“補血”給電商,同時電商帶動綠色産業、特色農業發展,一、二、三産業最終實現融合發展,這就是秀山的“電商經濟學”。受益於此,從2016年到2021年,秀山縣GDP從150.62億元增至340.94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記者王金濤、伍鯤鵬、李曉婷)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535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