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記者從全市“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現場推進會上獲悉,今年重慶將安排3.01億元資金,進一步落實濱江生態隔離帶、中山生態産業發展帶、高山生態防護林帶、消落區固土涵養生態帶“四帶”空間布局,同步提升“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實現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
為加快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去年,重慶正式啟動了“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將長江及嘉陵江、涪江等干支流兩岸劃分為峽谷景觀生態屏障類、淺丘産業生態屏障類、城鎮功能生態屏障類“三類”,以及高山生態防護林帶、中山生態産業發展帶、濱江景觀生態隔離帶、消落區固土涵養生態帶“四帶”,因地制宜,做好造林、營林。
去年以來,重慶共實施營造林510.6萬畝,完成32萬畝“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任務,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4.5%,排名首次進入全國前十。依託“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長江等大江大河重慶段兩岸水土流失難治理、造林綠化水平低、城鄉生態修復困難多、生態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接下來,我們還將強化生態空間管控,在做大存量的基礎上,促進現有森林提質增效,完成50萬畝‘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具體而言,一是以宜林荒山荒地荒灘、荒廢受損山體、退化林地草地為主開展綠化,科學解決新增造林落地難題。今年,重慶便將落實“四帶”空間布局,科學編制年度方案設計,根據不同坡度、土壤、海拔等立地條件進行合理造林。二是科學解決“存量”提質,以全面推行林長制、落實市1號總林長令為抓手,抓好保護修復,系統優化、病害防治、森林防火等,通過生態空間挖潛力補天窗、生産空間調結構還林草、生活空間增綠量添色彩。
與此同時,我市還將持續實施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機制,推廣非國有林生態贖買機制,探索將集體林地(林木)、財政補貼、勞務收入等量化入股,建立林農利益保障機制,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森林旅游示範縣、森林康養基地、森林人家、綠色示範村等為載體,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盤活綠色資源,將長江重慶段建設成風景帶、旅游帶、經濟帶。(記者 左黎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