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3月8日電(葛琦)對重慶開州人來説,紫水豆腐是家鄉的味道。
開州區紫水鄉高山黃豆俗稱“田坎豆”,口感醇香,由其製作而成的紫水豆腐係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田坎豆雖品質高但産量低,傳統手工製作讓紫水豆腐無法量産。紫水鄉地處深山難以打開銷路,非遺技藝難以傳承,重重困難曾讓紫水豆腐一度沒落,無人問津。
“我要讓更多人吃到美味的紫水豆腐!”抱着這樣的信念,2014年,田仕艷辭去城裏的工作,以豆為媒返鄉創業,帶領村民打造“黃豆之鄉”。
為了提升黃豆産量,田仕艷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鼓勵村民擴大種植,並在市場收購價的基礎上,根據産量發放5%-10%的額外獎勵。家家戶戶還有一本“豆存摺”,上面記錄着每年種植黃豆的産量、收購價、分紅情況等。“除了種豆的收益,我們還引導村民間種玉米、大豆,進一步提高畝産收益。”田仕艷説。
黃豆産量提升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實現紫水豆腐量産。
製作紫水豆腐共11道工序,其中點漿、鹵制等工序依賴人工把控,與製作者的經驗密不可分。經過調研、試驗,向非遺傳承人“取經”,最終田仕艷決定採用智能生産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方式,選豆、煮漿等依靠現代化機器完成。點漿、鹵制等工序由人工參與,在實現紫水豆腐量産的同時將非遺製作技藝傳承下去。
“過去一個熟手一天最多加工50斤黃豆,如今工廠一天就可以加工5噸黃豆,其中80%用於製作紫水豆腐。我們還開發了生鮮、即食、膨化等三大類50余種豆製品,進商超、進農貿市場,並通過電商&&銷往全國。”田仕艷説。
産量有提升、技藝有傳承、銷售有渠道,如今紫水鄉種植黃豆5000畝,産值近500萬元,加工廠工人月均工資3500元,小黃豆成了鄉村振興“金豆豆”。

依託智能化設備,過去一個熟手一天最多加工50斤黃豆,如今工廠一天就可以加工5噸黃豆。新華網發(劉晨陽 攝)

田仕艷(右)正在指導工人加工老豆腐。新華網發(劉晨陽 攝)

滷水的好壞關係紫水豆腐的口感,田仕艷(左)正在詢問滷水製作情況。新華網發(劉晨陽 攝)

田仕艷正在檢查豆腐品質。新華網發(劉晨陽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