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新華每日電訊 | “霧都”如今“喜陽陽” 重慶“氣質”之變從何而來

  游客在南川黎香湖國家濕地公園留影(2021年11月25日攝)。新華社發(瞿明斌攝)

  新華社記者李勇、韓振、周凱

  “太陽出來啰嘞,喜洋洋啰啷啰,挑起扁擔啷啷扯匡扯,上山崗啰啷啰……”這首誕生於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經典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反映出巴山渝水中的重慶人對陽光、藍天的渴望。

  長江、嘉陵江、烏江交匯,大巴山、武陵山、大婁山縱橫,山水融匯的地理地貌以及中亞熱帶季風氣候,讓重慶冬春時節天氣多是陰沉沉的,少見陽光,“霧都”因此得名。同時,重慶作為老工業基地,曾經嚴重的大氣污染進一步讓陽光、藍天成了稀罕物。

  “十三五”期間,重慶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多年超過300天,2021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6天,空氣質量六項指標連續兩年達標……如今,“重慶藍”已成常態,陽光、藍天再也不是稀罕物了。“霧都”越來越“喜陽陽”的背後,重慶“氣質”之變從何而來?

  科學治污:大數據智能化賦能

  在重慶市渝北區龍山小學樓頂,城市大氣環境綜合觀測與污染防控重慶重點實驗室裏,多&精密大氣監測儀器正在運行,實時生成大氣污染成因等數據。彭超博士在實驗室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這些數據為重慶大氣污染科學治理,提供着決策支撐。”

  去年12月上旬,重慶市中心城區PM2.5持續升高。這個實驗室通過數據比對發現,此次污染主要源於揚塵和生物質燃燒,並可能存在工業企業夜間超標排放情況,建議採取強化施工和道路揚塵、秸稈焚燒和煙熏臘肉以及夜間企業排放等管控。隨後,重慶市相關部門及時加強監管,PM2.5數值明顯下降。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副處長馬波峰介紹,隨着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不斷深入,應用大數據智能化等先進技術,可有效提高污染治理的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

  揮發性有機物(以下簡稱VOCs)對臭氧和PM2.5污染具有重要的影響。由於VOCs排放的複雜性,哪些區域VOCs濃度高、來源在哪,常常讓基層環境執法人員頭疼。重慶生態環境部門專門配備VOCs走航觀測車,通過車載精密儀器,對中心城區以及周邊重點工業園區開展走航觀測,精準查找污染源。

  重慶環科院大氣所高級工程師方維凱説,走航觀測車可以實時監測VOCs的排放量、發現污染源,去年累計走航8300公里,發現典型問題127例。

  在重慶市機動車排氣污染管理中心的電子大屏上,中心城區各主幹道路機動車流量、污染物排放量等數據一目了然;在重慶市大氣環境大數據&&,十多個高清攝像頭捕捉重點區域疑似污染源……近年來,重慶市生態環境部門大力構建智慧環保&&,匯集分析7.9萬個大氣環境空間網格、6.6萬餘個固定污染源等數據,有力提升了生態環境監管效能。

  系統治污:調結構、成合力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重慶中心城區分佈着大量化工、鋼鐵、水泥等重工業企業。重工業的産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加上城區位於山間槽谷地帶、年均風速低,秋冬季工業廢氣、煤煙粉塵與霧氣混合生成的濃霧,籠罩在城市上空難以消散,導致重慶空氣污染嚴重,陽光、藍天成了“奢侈品”。

  要想重見“天日”,就必須加快産業結構調整。馬波峰介紹,經過多輪産業升級、實施生態環保搬遷,重慶中心城區累計關閉搬遷了包括重慶鋼鐵在內的數百家大氣污染嚴重的企業,實現沒有燃煤電廠、鋼鐵廠、化工廠、燃煤鍋爐、水泥及燒結磚瓦廠“五個沒有”,取而代之的是汽車、電子、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生態友好型支柱産業。

  “抓大”的同時不忘“放小”。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由於缺少完善的治污設施、治理投入不足,也成為當前重要的大氣污染源。

  歌樂山是重慶中心城區天然“綠肺”,因距離城市市場近、要素價格低,這裡曾一度聚集了大量小傢具廠、小食品廠等。在歌樂山街道新開寺村玉皇觀片區,昔日數十家傢具廠、食品廠、機械廠開足馬力生産的場面已經不再,這些企業或關閉搬遷或停産整頓,部分違建廠房被拆除。“過去這個地方瀰漫着油漆味、泡椒味,廢水廢氣直排十分常見。現在空氣好了、噪音沒了。”當地一名村民告訴記者。

  通過全面調查摸底,重慶市2020年對3.6萬多家涉氣“散亂污”中小微企業建立了整治工作&賬,截至2021年年底,按照入園發展一批、整治規範一批、關停取締一批的思路,已完成整治企業2.9萬多家。

  打好藍天保衛戰,既要講“戰略”也要講“戰術”。重慶市成立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分解下達8大類70條2000多項工程和措施,每週會商、每月通報、每季度約談,形成各區縣政府和部門齊抓共管格局。同時,多措並舉提高企業治污積極性、不搞“一刀切”,對企業主動淘汰鍋爐窯爐、開展廢氣深度治理實施定額獎補,對嚴於排放標準30%以上的企業給予環境保護稅減免等。

  精準治污:對症下藥、久久為功

  隨着産業和能源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重慶的大氣污染早已不再以煤煙型為主。針對交通、工業、揚塵、生活四大大氣污染源,以及臭氧濃度呈緩慢升高趨勢等新問題,重慶市分類精準施策。

  在重慶市兩江新區某産業園建設工地,工人們正用液壓破碎機對懸挖樁進行破碎。施工單位重慶建工第三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安全管理部副經理楊君説,該工地約有1000個懸挖樁,過去採用人工破碎,不但耗時長,還會帶來較大的揚塵和噪聲污染,通過採用新技術新設備,既避免了揚塵和噪聲污染,又提高了作業效率。

  累計淘汰老舊柴油車6.1萬餘輛、創建和鞏固揚塵控制示範工地433個、&&實施汽車表面涂裝等11項地方排放標準、完成餐飲業和公共機構食堂油煙治理9000余家、開展夏秋季臭氧防控專項行動……

  在一系列治污“組合拳”下,重慶交出了一份空氣質量改善的“高分答卷”:2018年至2021年連續4年優良天數超過316天,其中2021年優的天數達到146天,PM2.5、臭氧濃度等空氣質量6項評價指標連續2年全部達標,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如今的重慶,摘掉了“空氣嚴重污染”的帽子,空氣質量的明顯改善,讓重慶人在秋冬初春期間見到了更多陽光、藍天。今年62歲的大渡口區居民楊健説:“過去因為有鋼鐵廠等企業,晴天出門鞋上是一層灰,秋冬難見太陽。現在,天藍了,冬天能曬太陽的日子多了,我們老年人經常約着逛公園!”

  藍天保衛戰仍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絲毫不能懈怠。臭氧污染防治、機動車尾氣治理依然面臨較大壓力,中小微企業廢氣治理難題仍需破解。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吳盛海&&,“十四五”期間,重慶市將堅持長期治理和短期攻堅相結合,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完成中小微企業排放深度治理,推廣裝配式建築,進一步降低PM2.5濃度、遏制臭氧污染上升趨勢,打好藍天保衛戰。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435872